陳軍
【摘要】從產品試水到用戶一年突破1億,從簡單的語音聊天工具變身多元化立體式溝通平臺,微信在版本的不斷升級中逐漸完善,最終打造成為IM領域的“無敵航母”。2014年8月14日,騰訊發布公告微信目前月活躍用戶數量已經達到4.38億,這意味著它已經覆蓋了一半以上的智能手機用戶。微信所帶來的社交方式的變革使其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變革
一、微信
如今是社交社會,為滿足人們的“社交需要和獵奇心理”,2011年1月21日,騰訊公司推出一個免費應用程序微信,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微信通過網絡可以快速的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不受通信運營商、操作系統平臺的限制。同時,微信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務插件,例如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朋友圈”、“公眾平臺”、“漂流瓶”等,還可以使用共享的流媒體內容。微信為用戶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戶除了可以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還可以通過微信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精彩內容即時分享到微信朋友圈①。
2014年8月,騰訊發布第二季度財報,一同公布的還有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量,加上WeChat目前已經達到4.38億,比上一季度增長11%,比2013年同期增長57%,直逼目前號稱擁有5億月活躍用戶的WhatsApp。
二、人際交往關系
所謂交往,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為了交流有關認識性與情緒評價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過程②。人們通過人際交往產生人際關系。在社會學中,人際關系被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則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雇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③。微信集實用、娛樂功能于一體,滿足當下大學生多元化交流的訴求,讓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方便并且富有趣味,因此,微信能風靡社交網絡,成為智能手機社交網絡APP的領頭者,它所帶來的社交方式的變革正在潛移默化的融入大學生的生活,成為其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如果你在某公共場所休息區看到某學生手拿手機左右搖擺,以為其手機粘水,那你就OUT了;如果在校道上看到某學生對著手機大聲說話,你覺得他打電話怎么開著免提,那你也OUT了,別人這是在玩“微信”。玩微信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新風尚。當刷微信、分享朋友圈成為眾多大學生們的習慣動作時,大學生們也不知不覺地被圈進了一個微妙的“圈子”。不少學生利用微信的LBS功能結識朋友,尋找驢友、求購書籍、共享學習資料等。通過修改微信的個性簽名,將個人需求反映到簽名中,利用微信LBS功能讓大家看到自己的需求,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遠在天邊,也可以近在眼前。還可以通過修改微信簽名,向周圍的同學求助。新生小珊就是一位典型的大學生潮人代表。“在圖書館找自習座位找不到,失落ing”,她的簽名剛改了沒有幾分鐘,就被一位熱心的校友看到了,還主動向她提供了圖書館自習座位的“情報”。微信已經融入了當今的校園生活,其搭建起了大學生間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LBS功能讓互動不受專業、年級、地域限制,微信成為校園互動交流的流行方式,支持語言、圖片、視頻、文字等多種格式的信息發送,讓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變得豐富有趣。
月底到了,“微本地生活”給學生小柯生成了一份報告,它告訴小柯本月吃了16次快餐、2次湘菜、4次西餐,他的飲食結構看起來不是那么的健康,平均每餐成本在20元左右,他還理過1次發、打過3次羽毛球、買了2件衣服,他的活動路線主要集中在廣州天河區,本月相比上月,支出增加了12%,在小柯的微信好友當中,他的支出排名第23位,屬于“屌絲中的鐵公雞”,他的幸運商家是星巴克,在9月13日的那次消費時,他中了一次微生活的幸運獎,獲得了9000個積分④。微信的這種商業公眾賬號很明顯符合高校網購文化,適應了各種滿足學生需求方式。不得不說,微信為大學生帶來了新型溝通方式,也為校園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而大學生們玩轉微信的創意,也將成為這群年輕潮人們爭先體驗的潮流。
四、微信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安全隱患和消極影響
然而,現代社會所面臨的信任危機與安全隱患并不能保證每一對陌生人見面后都能夠成為“好朋友”。網友這樣調侃,微信微信,只可微微一信,不可全信。如果你全信,微信就會變成“危信”。
和傳統的網絡社交相比,基于LBS的微信在人際交往上雖然能夠隨時隨地借助語音、圖片、視頻等方式模擬現實交往的現場感,“附近的人”能拉近陌生人交往過程中空間和心靈的距離,更加便捷地為虛擬空間建立起來的社交關系向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轉變,但是,以網絡虛擬平臺為介質進行的人際交往與現實人際關系所依托的面對面人際交往依然有著鮮明的區別。首先,必須認識到一點,能夠使得兩個個體間產生社交吸引的內在因素包括相貌、品行、性格等等⑤。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對一個人的觀察和日常的接觸,很容易獲知對方的相貌、行為舉止、性格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信息,由此完成零接觸階段、察覺階段,接著迅速進入表面接觸階段,對雙方能否建立社交關系以及關系的親密程度實現作出較為明確的判斷,并且雙方信息真實度較高,信任度較高。而通過微信的LBS功能所結識的陌生人,彼此之間只能通過各自在微信賬號上展現出來的照片、性別、地址等信息以及在交流中所透露的個人信息來實現社交吸引,初步判斷能否和對方建立起社交關系,缺乏現實依托性,并且信任程度較低。雖然在微信上,人們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組織傳播信息的內容,能夠更加完美的塑造自我形象,但隨著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更加深入,個人真實信息暴露程度加深,單靠線上建立起來的泛泛之交能否進一步轉化為中度乃至深度的依賴關系、交友吸引力能否繼續保持,將受到了比現實中建立起來的社交關系更為嚴峻的考驗。
浙江鄞州一個公司的經理,通過微信“查找附近的人”的功能,搭訕女大學生,先后強奸了數名90后女大學生,其中一半以上的女生選擇了不報警,此男在鄞州法院受審⑥。廣州警方最近發現有團伙專門盜用微信,利用微信和留學生的國內親戚朋友聯系,要求匯款到國外。警方全景式地展現了騙子入侵微信,提醒大家對此保持警惕。現在很多大學生聚會吃飯,一上菜,大家都先拍菜,然后不吭聲,低頭都在那玩手機。每一次交友方式的變化,都在不斷拉近兩個陌生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從QQ到微信,再到最近流行的“陌陌”,大都如此。
五、辯證應對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的影響
一部分人認為應該提倡網絡交友。他們認為網絡的虛擬性,使得網絡交友充滿神秘感,充分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網絡交友為我們的社交生活開辟了新的空間,超越了現實中交友的地域限制。較之其他的網絡媒介,微信在人際傳播中有著更加高效與便捷的特點,是較為先進的網絡人際傳播媒介,微信網絡群體的形成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結識新的朋友,二是集聚現實社會相熟的人,這些個體依靠信息的傳播以及互動交流逐步建立起穩定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群體逐步形成,并隨著時間的增加,對彼此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微信的個體會逐步傾向于利用這個交際圈分享和獲取信息。隨著朋友圈群體的形成,使用微信的每一個個體就像現實社會中的真實個體一般,形成社區化的網絡人際傳播,社會個體之間通過信息傳播維護社區人際的共同部分,而之前在微信朋友圈所構建起來的網絡空間,其實就是人際傳播的公共領域的形成。在朋友圈中,成員之間活動在一個緊密相連的圈子當中,成員之間的身份、所共享的信息、觀點都是透明的,相互之間對各自的觀點進行評論和發表見解。重視記錄和分享,并把這個作為首要的用戶體驗,大學生彼此之間的關系從線下發展延伸到線上,豐富了彼此間的交往方式和內容。正是這樣的一種共享性使得朋友圈內形成了一個私密的組織,不被陌生人打擾,使得圈內的感情更加的牢固,相對qq等工具而言,其組織的嚴密性也更高⑦。
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在人們選擇微信交往對象時能夠產生心理上的親近感,并為轉化為現實人際關系提供了便捷條件。但能否轉化為現實關系很大程度上是由彼此間在微信這一虛擬社交平臺上能否建立起穩定的社交關系決定的。所以,雖然人們有通過微信的LBS功能結識陌生人的心理需求,但受諸多心理因素和客觀條件的影響,通過微信認識的陌生人彼此間很難建立起穩定的社交關系,人們很難如愿通過微信LBS功能達到預期的社交心理需求。
微信究竟好還是不好,因人而異,而且,在不同人的手里,微信扮演了不一樣的角色。要正確對待就是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微信交友的行為本身沒有錯,網絡在傳播好東西的時候,難免會夾雜壞東西,如果對廣大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缺乏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引導,就容易形成錯誤的人生觀、道德觀和理想價值觀而誤入歧途,甚至形成反社會人格。只有合理的利用微信,自覺抵擋其負面影響,才能使它真正成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幫手。□
參考文獻
①微信,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17297/15145056.htm
②張俊杰、姚先本,《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2)
③岳玲,《基于網絡人際交往的社會學分析》[J].《群文天地》,2009(5)
④虎嗅網,http://www.huxiu.com/article/7788/1.html
⑤李卓,《微信對青年群體人際關系影響的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4
⑥浙江在線,http://zjnews.zjol.com. cn/05zjnews/system/2012/05/16/0184950 97.shtml
⑦溫如燕,《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以呼和浩特市3所高校的大學生為例》[D].蘭州大學,2014.6
(作者: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實驗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