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龍曉
【摘要】鄒韜奮在中國近代新聞史上有重要地位,在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里,他創辦或主編了“六報一刊”,其中《生活》周刊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鄒韜奮在主編該刊中,創新報刊的經營與管理理念,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報刊宗旨,屢次刷新報刊的發行量。特別是在青年問題,媒體的公信力以及國家意識等方面,現代媒體應該積極汲取鄒韜奮經營報刊的思想精髓。
【關鍵詞】鄒韜奮生活周刊啟示
鄒韜奮是我國杰出的新聞記者、出版家和報刊政論家,在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始終緊跟時代步伐,創新報刊經營理念,改進報紙的內容形式,堅持以讀者為重,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他在主編《生活》報刊時期,開設了“小言論”、“讀者信箱”等,真心實意為人民的報刊理念,贏得了大眾的喜愛,真正做到了為人民大眾謀福祉。他高尚的人文情懷值得當今新聞工作者學習,更是具有現實的教育和指導意義。
一、為民服務的《生活》周刊
《生活》周刊是中華職業教育社于1925年創辦。鄒韜奮擔任主編后,首先提倡的是“力求政治的清明”和“實業的振興”,關注更多的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他竭力幫助青年解答關于婚姻、職業等方面的問題,為當時處于迷茫心態的讀者指明了方向,促使他們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后來該刊的宗旨定位為“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①。在《新聞記者》這篇文章中沒有深奧的哲理思維,他用最樸素的話語論述了記者應該不畏強權、不趨炎附勢,堅持職業操守,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和職責。
在文字方面,《生活》周刊力避“佶屈聱牙”的貴族式文字,采用“明顯暢快”的平民式文字。②報刊文字的樸素、簡潔,使得讀者群擴大,真正讓報刊“飛入尋常百姓家”。這種方式也擴大了報刊的發行面,提高了報刊銷售量,也體現出鄒韜奮的良苦用心,堅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信念。他勇于突破舊制度的束縛,不懼怕困難與挑戰,為報刊業的發展樹立了新標桿。
鄒韜奮還特別強調刊物的趣味性,也就是“價值與趣味的統一”,選取新鮮的事實為案例,而不是空洞的說理。一些國外的新鮮事例,他會推薦給讀者,比如《革新潮流中之日本婦女》、《丹麥改良農村之基本方法》等,由于這些報道是國外事件,內容描寫、敘述方式、選題角度等新穎別致,令人耳目一新。特別是當時一些上海小報,“淫辭穢語,引誘青年”的行為舉動,愚弄大眾,誤導青年,影響社會風氣。鄒韜奮義憤填膺,堅決反對這種近乎“誨淫誨盜”的刊物。
他還開設了“讀者信箱”,加強與讀者的溝通交流。最初,讀者的信件一天是幾十封,后來逐漸擴大到一天幾百封。一開始鄒韜奮都是親自回復這些信件,忙得不亦樂乎,隨著信件的大量增加,他才不得不讓別人幫著回復。對于讀者來信中說提到的問題,他都會細致、耐心的解答。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他還會咨詢相關方面的專家,再給讀者進行回復。這樣的交流方式,進一步拉近了報紙和讀者的距離,也使得《生活》周刊的受眾面進一步擴大。
二、對當今媒體的啟示
1、關注青年問題
鄒韜奮在《生活》周刊的前期,特別重視青年問題,涉及到他們的求學、職業、婚姻等。他對青年的答疑解惑,使得他們能夠盡快擺脫不良思想的束縛,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例如一位地主出身的青年經常寫信給鄒韜奮,鄒韜奮不厭其煩的給他回信,對他耐心開導,最終這位青年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而如今很多媒體關注的焦點是娛樂味濃、刺激性強、轟動效應大的新聞。對于青年話題,除非夠新鮮、刺激,有噱頭,他們才會大肆報道。比如“藥家鑫案”中媒體的片面報道,一定程度上造成受眾對藥家鑫的“刻板成見”。然而,通過一些媒體的后續報道,我們才發現一個真實而全面的藥家鑫。這種刨根問底式的報道,也許不能為媒體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可是它對于家長在撫養子女、青少年的教育問題等方面,都有著現實意義。
2、強化受眾本位意識
鄒韜奮在《生活》周刊的《本刊與民眾》一文中,提及到“本刊的動機完全以民眾的福利為前提,今后仍本此旨,努力進行。而且本刊向來的態度是盡量容納讀者的意見。”③鄒韜奮創辦報刊期間,時刻把大眾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在《生活》周刊上開設的“小言論”、“讀者信箱”等,始終如一的以社會和讀者為中心,不求功名利祿。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媒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媒體弱化了受眾本位意識,忽視受眾的利益訴求和興趣取向。一味的強調媒介自身的價值,不僅不能為受眾帶來好處,還造成了媒介上的視覺污染。因此,媒體應該強化受眾本位意識,虛心聽取受眾的意見,加強與受眾的交流,調動受眾的積極性,讓其參與到媒體的建設中去。媒體和受眾共同打造媒體世界,真正讓受眾融入進去。
3、新聞性與趣味性的統一
《生活》周刊中的文章包括青年修養、人物傳記、科普知識等,例如《看看宇宙何等的偉大》這篇趣味性濃厚的文章,鄒韜奮為讀者詳細介紹了天文知識,讓處于那個時代的青年人更好的認識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激發了他們的科學興趣。而對于愛迪生、孫中山、胡適等人的介紹,也深刻影響了青年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現在媒體上一些文章趣味性濃,然而只有膚淺的文字、空洞的娛樂,沒有體現出人文關懷的一面。很多有價值的文章,說教性又太重,晦澀難懂,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而一些媒體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忽視了社會效益,充斥著低俗趣味的內容。因此,實現兩者的和諧統一,需要媒體人下些苦功夫,深入研究受眾的關注點和興趣點,變換報刊的用詞風格,真正讓其貼近生活,貼近受眾。
4、提高媒體的社會公信力
《生活》周刊之所以能夠創下當時15.5萬份的報刊發行量的奇跡,如果單憑報紙的內容和質量是遠遠不夠的,更包含著鄒韜奮個人的人格魅力以及所付出的努力。他不畏權,不盲從,不拜金,堅持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勇于替老百姓說話。而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關注的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廣告商的目光。為了吸引受眾眼球,不進行新聞的實地調查,盲目報道、隨意轉載,造成假新聞滿天飛。這樣做或許能夠得到一時的經濟好處,可是從長遠來看,是在透支媒體的公信力。著名新聞記者郭超人曾說過“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媒體人要懷著一顆勇敢之心做正直仁義之事,而不能蠅營狗茍,趨炎附勢。鄒韜奮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向我們展現了一代報人的高尚人格。
5、樹立國家意識
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心懷天下的胸襟,也正是鄒韜奮個人人格魅力的體現。在淞滬會戰時,鄒韜奮組織《生活》周刊積極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為抗日軍隊募集了大量的物資。1944年患病期間,他仍然拖著羸弱的身軀堅持寫作《患難余生記》。而在時下的媒介環境中,媒體報道向“軟新聞”風格傾斜,他們關注更多的是明星緋聞、休閑購物以及奇聞異事等,而住房、醫療、養老等一系列問題卻被許多媒體所忽視。受眾駐足停留在感官享受的媒介之中,把許多膚淺的、不辨真假的消息當成“主餐”進行消費,而許多關乎國計民生的事務卻被束之高閣。久而久之,受眾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最終淪陷于“娛樂至死”的境地。因此,應該提高媒體人為國家服務的公民意識,為人民著想的職業意識,為社會謀福祉的奉獻意識。只有這樣,媒體才能獲得民眾的支持,才能夠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實現社會和媒體自身的“雙贏”。□
參考文獻
①鄒韜奮:《我們的立場》[ J ].《生活》周刊第6卷第1期,1930-12-13
②③《韜奮文集(第一卷)》[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6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