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
從我們的孩子走進幼兒園、進入集體生活的那一天開始,從眾心理便開始伴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長,到青春期就更加強烈了。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校園攀比風愈演愈烈,讓很多孩子迷失其中,更讓工薪階層的家長們苦不堪言。
當我聽說有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為了買一個蘋果手機而不惜賣腎,有的少女為了貪圖享樂而去當“援交女”時,真是感到無比的心痛!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不勝于那些名牌奢侈品嗎?我們的社會究竟怎么了?

作為工薪家庭的孩子,如果硬要跟富裕家庭的同學、朋友攀比,會輸得很難看。特別是今天,我的女兒在耶魯讀書,絕大多數同學的家境都非常富有,甚至來自豪門。如果陷于失望、慚愧,總想著攀附,她擁有的是怎樣的大學生活?好在,從小我們夫婦就對她說:“讓我們祝福別人的富有,坦然接受自己的境況,愛本來的自己,愛簡單的生活,感恩所擁有的一切,你的人生便會有滿滿的喜樂。”
記得十多年前,我女兒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一次小區的頒獎活動中,一位五年級的媽媽問我女兒用什么牌子的手機,我說女兒沒有手機,外出時為方便聯系,我們會給她一個爸爸淘汰的舊手機用一下。那位媽媽很奇怪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自豪地說:“我女兒用的都是最新款最貴的手機,她在電視臺培訓班的同學都用和她一樣的手機,我用的是她換下來的手機。思琳怎么能用那么破的手機呢?”那語氣,仿佛我犯了虐童罪似的。
巴菲特那么有錢,他要捐出460億美元給世界,自己卻一直開著老舊的汽車,住在儉樸的房子里。這位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資家說:“我其實和所有人都一樣,我可能比你有錢,但錢并不會讓我們變得不同。當然,我能買得起最奢華的手工制套裝,但衣服穿在我身上卻顯得廉價。比起100美元的大餐,我寧可吃冰雪皇后的冰激凌……”他對物質的需求如此的簡單,那是因為他內心富足強大。他把自己當作禮物奉獻給世界,實在值得我們深思: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們不是買不起一部最好的手機,而是不想給孩子過多的物質滿足,用她爸爸的話來說就是不能“玩物喪志”。我希望在女兒小的時候就引導她去追求知識和真愛,讓她在學習文化、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獲得快樂和滿足,讓她在父母滿滿的愛里獲得自信和平安,更想讓她明白:物質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而只有心靈的快樂才是真實而恒久的。
一部“破”手機為啥不能用呢?我們需要的是它內在的通話功能,而不是用來炫耀的外表。
“你要明白仁義、公平、正直,你要以知識為美。”在女兒思琳很小的時候,我和先生便這樣反復教導她。書是女兒成長中最好的朋友,我們給她的生日禮物經常都是書。每天晚飯后去散步,都要在小區的書店里看一會兒書。她5歲時有一次表現不好,我生氣地表示要把她的書扔掉。只見小妞緊緊地抱著她的書哭著哀求:“求求你,不要扔我的書啊!”那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我當時眼圈就紅了。
從小培養的閱讀習慣、對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大大降低了女兒對物質的欲望。女兒不挑吃不挑穿,抱著本書就快樂得不得了。長大后還常常說:“媽媽,我特別喜歡我們家到處都是書,茶幾沙發哪哪兒都有書,亂亂的那種感覺,我看到別人家整整齊齊沒有書就覺得怪怪的,太沒有生活氣息了。”
我一個朋友說:“思琳特別容易滿足,請她吃飯好開心。”其實一個人讀的書越多,越能看到自身的渺小,越容易謙卑和滿足。當我們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標,鼓勵他們專注地向著標桿直跑時,孩子就能抵抗住各種物質的誘惑。
思琳讀初二那年,爸爸推薦她讀了女作家華姿寫的《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這本書對她影響非常大。德蘭修女是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被譽為繼1952年史懷澤博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來最沒有爭議的一位得獎者,也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青少年最崇拜的四位人物之一。
德蘭修女對貧苦人群的關懷和大愛超越了國界、跨越了宗教,她物質上的貧窮與她對世界的貢獻和影響力所產生的反差,讓思琳開始思考生命的價值和尊嚴,她也開始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對世界有貢獻和有影響力的人。
思琳中學階段讀的是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面對一群愛美的同學、哈日哈韓的潮流,她始終保持自己的風格,不跟風、不羨貴。她不喜歡逛街,也沒有時間逛街,因此在考上大學之前幾乎沒有自己去買過衣服,都是我買什么她穿什么,或者是我的朋友送給她的衣服飾物,無論新的舊的,她都高高興興地穿著。
大一時,思琳的室友艾麗是個歐裔美國人,三代耶魯生,爺爺奶奶和爸爸都是耶魯畢業的。家住紐約曼哈頓大都會博物館附近,高中曾在瑞士留學并修過時裝課程。女兒對我說:“艾麗用的包包都是普拉達和LV這樣的大牌,她拿起來是那么的自然和隨意,一點兒都沒有顯擺的意思,不像中國的同學。”而我最開心的是,女兒竟然說得那么自然和隨意,完全沒有一些同齡人羨慕嫉妒恨的表現。要知道,我給女兒帶去耶魯上學的幾個麻布包是在淘寶的手工作坊買的,每個15.9元。
留學前,女兒背著15.9元的布包去大名鼎鼎的北京四中跟耶魯新同學聚會,回來說有同學說她包包好看;她背著它去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鋼琴老師家道別,張老師對那個廉價的包包愛不釋手。我告訴女兒:“這就是個性魅力!當你穿出自己的風格特色,當你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時,無須追趕潮流,你就是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
一個來自中國工薪階層的女孩,天天面對一個美國富二代室友,普拉達與麻布包相安無事,女兒活得很坦然,因為她知道“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的豐厚”。女兒說,有時室友在衣服搭配上會征求她的意見,女兒就會笑:“你這個時尚女魔頭還用問我?”室友便回答:“我知道你有品位。”
人生各有不同,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發現自身的天分和優勢,做獨特的自己,而不要把精力放在那些外在的物質追求上,告訴孩子:“你就是最高貴的奢侈品。”最近女兒還告訴我,她耶魯的同學問她是否介意穿二手衣服,女兒很坦然地說“不介意,只要合適就行,我經常穿親戚朋友送的衣服”。
活出真實的自己,無須名牌,一樣可以贏得富二代美國同學的尊重。因為,那個自尊自重自愛的孩子本身就是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