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大代表王琦:市政府要加大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正面宣傳,讓好的政策落地,讓企業健康發展;應加強科技創新相關配套政策的制定,鼓勵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要加大對醫療衛生的投入,推進上海醫療糾紛相關的法治建設,緩解醫患矛盾,建立全市醫療衛生應急搶救的固定隊伍;繼續加大對PM2.5的整治力度,推進環保不松懈。
上海市人大代表朱民:關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更加關注科技創新的成效,更加關注專利成果的轉化,更加重視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關于文化產業,在提升文化軟實力過程中,要充分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增強文化自信,推進中國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努力使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上海的重要支柱性產業。
上海市人大代表楊軍:要建立“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分級診療制度,解決“看病難”問題;加強全科醫師隊伍的培養,提高基層醫療水平;放開社區醫院的用藥限制,慢性病常用藥物要在社區醫院普及;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均衡醫療布局;加強中小學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專門設立關于急救知識、自我保護的培訓課程。
上海市人大代表周海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關鍵在于成果落地。建議:一是上海的高校和供應商要抓住民用航空產業的發展機遇,投入人力物力研究開發相關的新技術,搶占市場先機。二是上海高校要在培養航空專業人才方面下功夫,調整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三是要打造國家高新技術的服務信息聯絡平臺,實現共享。
上海市人大代表李德潤:從城市安全管理出發,加強兩大機場的凈空管理工作。相關部門對凈空管理發布了不少規定和通知,建議一是加強梳理,明確監督、監控的主體責任,完善日常管理監督機制。二是在臨空地區推廣自貿區改革經驗,市級層面要有規劃指導,利用政策吸引高附加值企業入駐上海兩大機場。
上海市人大代表常江:關于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重視人才引進,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重視基礎研究和國際合作,鼓勵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國際影響力;重視與基礎科學相關的科研項目建設,推進建設國際標準化的科技服務平臺;建立科研激勵機制,體現科研人員價值;建立科技貿易平臺,促進科技相關的交流、投融資等,形成全球影響力。
上海市人大代表池洪:對于阻礙創新中心建設的瓶頸問題,建議深入研究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比如,上海全社會R&D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的3.6%,總量已經不低了,但問題在其結構,上海研發投入主要是國家和地方財政以及三資企業,國企和民營企業的投入少,對科技成果產業化、產學研用結合都帶來負面影響。
上海市人大代表蔡全根: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有好的規劃,要解決政府和企業的定位問題。政府既不能包攬一切,也不能無所作為。政府必須做好整個創新體系和創新文化的建設,培育全民創新意識,將創新文化建設納入上海文化建設的體系。要解決好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問題,注重“上海制造”的同時,更多注重“上海創造”。
上海市人大代表馬新華:要加大對超大城市發展規律的研究,城市規劃要強化趨勢預判,要用體制機制創新來解決好上海城市土地超負荷開發的問題;城市規劃要進一步體現公共交通優先,發揮公共交通支撐城市發展的作用,并把城市布局和交通規劃有效銜接;城市建設與文化大都市建設相結合,對塑造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形成有益推動。
上海市人大代表姜冬:關于政府要營造科技創新的氛圍,破除體制機制上的瓶頸和制約,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資源,為科技創新企業搭建融資平臺。關于加強面向企業的誠信體系建設,把企業日常經營行為形成的數據、積累的信用等融入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政府要引導全社會形成合力,共同建設誠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