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歡彥
3月11日下午,閔行區發生一起交警在執法過程中被車主拖行致死的悲慘事件,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前不久,這起案件進行了公開庭審,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松江區檢察院近幾年來受理的案件數據顯示,妨害公務類案件數量呈持續上升趨勢。現實生活中阻礙執法人員正常執法,威脅、傷害執法人員的案件時有發生,這一現象亟需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綜合近年來妨害公務類案件的情況可以看出,這類案件存在一些顯著的共同點。例如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多以中低文化程度的中青年男性為主,且犯罪嫌疑人多為初犯,沒有犯罪前科;被侵害對象以民警為主,犯罪嫌疑人多是以暴力方式阻礙執行公務,而且暴力程度一般都不嚴重;另外犯罪嫌疑人基本都是臨時起意,只有極個別的是有預謀的犯罪。
妨害公務類案件的多發,綜觀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很多群眾對“妨害公務類”犯罪認識的局限性,造成了其對自己行為沒有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預判。有些群眾認為妨害公務罪就是“打警察”,只要不去招惹警察,就沒事。其實不然,妨害公務罪指的是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其中的國家工作人員包含的范圍是很廣的,例如公安部門、交警部門、城管部門、工商管理部門、食藥監部門、信訪部門、海關部門等,都是涵蓋在內的。另外,很多人認為妨害公務只是很小的事情,不會有什么嚴重的后果,可能也就是罰點款、口頭警告下,等到真正被判刑鋃鐺入獄后才追悔莫及,為時已晚。所以提高公眾的重視度,增強公眾的法律意識是控制妨害公務類犯罪頻發態勢的關鍵。
當然,妨害公務類犯罪呈高發態勢,作為執法者和被執法者,雙方都需要自省。消減妨害公務類犯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群眾和執法機關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從被執法者層面來看,很多群眾對于執法部門的身份認知,更多地是停留在“服務者”、“人民公仆”的層面。一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想到交警部門、消防部門、衛生監管部門,但對執法部門的權威性認識卻十分不足。執法部門作為社會秩序的維護者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衛者,具有國家法律賦予的強制力,我們在社會宣傳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對執法部門權威性的告知,強化公眾的認識。
另外,隨著我國法治環境的日益改善,社會大眾的維權意識大大增強,但與之對應的法律意識和行為認知并沒有獲得同步的提高。當今社會的日益膨脹的“自我感”,使得很多人把自我利益放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首要位置上。這就造成了執法人員在維護社會秩序時,一旦牽扯個人利益,群眾就很容易出現抵觸情緒甚至過激行為,這就需要我們轉變認識,從大局觀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執法機關的執法行為是維護社會秩序,最終還是維護每個群眾的切身利益。例如城管部門對一些無證經營、亂設攤位的小攤販進行整治,是為了保證大家的食品安全,消除道路交通隱患。嚴格化、正規化管理可能會帶來一時或小范圍內的不便,但換來的肯定是更為重要的安全和發展。

作為執法者層面,同樣有導致犯罪行為多發的“病因”。執法行為不當,沒有樹立良好的執法形象,造成有些機關部門普遍性的執法公信力不足。不能讓群眾放心、信服,使得群眾對執法者的行為容易產生懷疑和抵抗。同時,執法機關的執法水平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方式過于簡單、急于求成等問題,都會成為引發矛盾的導火索。這就要求我們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要機動靈活,針對具體情況采用個性化的處理方式,使執法活動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更加人性化。一方面在出現對立情況時及時做好釋法說理工作,避免事態嚴重化。另一方面在執法過程中也要注意保護相關人員的合法權利,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針對具體情況及時調整執法方式,有效地處理各類矛盾。
良好執法環境的構建,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只有大家都相互信任,彼此理解,才能夠真正鞏固和諧共贏社會的基石。
(作者系松江區檢察院辦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