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軍
同學們都知道諾貝爾獎是世界級的學術大獎,但諾貝爾獎項中有文學獎,卻無數學獎. 1932年,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簡稱ICM)通過決議,決定設立“菲爾茲獎”,在每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2~4枚金質獎章,用以表彰數學家取得的杰出數學成就.
“菲爾茲獎”已被公認為數學界最具影響力的兩大獎項之一(另一個是“沃爾夫數學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得主之所以享有無上榮耀,是因為獲獎者都擁有杰出的數學成就. 例如首屆菲爾茲獎得主阿爾斯·阿爾福斯是20世紀著名的復變函數論大師,199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授予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菲爾茲獎,褒獎他徹底解決了歷經350年懸而未決的費馬大定理.
同學們一定想知道為什么叫菲爾茲獎呢?菲爾茲何許人也?菲爾茲(J. C. Fields,1863-1932)是加拿大數學家,青少年時代屢遭不幸,17歲考入多倫多大學攻讀數學,24歲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26歲起,先后在當時的數學研究中心——巴黎、柏林學習工作10之久.
菲爾茲在代數函數論方面作出了貢獻,但他能流芳百世,主要在于他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數學事業組織者和管理者. 他主持了1924年多倫多召開的第7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并在此大會上建議設立一項國際數學獎. 他去世前立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作為獎勵基金的一部分,在1932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決定將這個獎項命名為“菲爾茲獎”,以表示對他為國際數學事業奮斗一生的紀念和敬意.
獎章正面是阿基米德頭像,并用拉丁文寫有“超越人類極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獎章的背面用拉丁文寫著“全世界的數學家們:為知識作出新的貢獻而自豪”.
菲爾茲獎的獎品是一枚金質獎章,另有獎金1 500美元,每4年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 一般授予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獲獎者都是在數學方面已經作出巨大貢獻,并處于創造力鼎盛期的佼佼者.
由于菲爾茲獎每4年頒發一次,因此獲此殊榮者也極為有限. 同學們,我們中國人也曾獲得這樣的榮譽,他們就是:1982年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美籍華人),2006年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澳籍華人). 親愛的小讀者們,下一屆的菲爾茲獎會是我們中國本土的青年數學家嗎?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港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