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省娟
小學生學習語文最怕的是什么?是寫作文。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是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感到沒什么可寫的;其二是即使發現有東西可寫,也不知怎樣才能寫好。我認為,小學生怕寫作文的根本原因不是“沒有生活”,而是“不會用筆表現生活”。教會學生如何用筆將自己現有的生活“說出來”,并盡可能地說得好些,是小學寫作教學的任務。
然而,蓋房子沒有磚瓦不行,同樣寫文章沒有詞匯也不行。如果詞匯貧乏,即使有了很好的素材也不能很好地表達思想。“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說的正是這個意思。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讓學生積累詞匯呢?
一、教師帶頭,指導方法,分類積累
學生積累詞語,教師要指導方法。最好是教師帶頭做,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習慣。開始先做課內的,逐步要求學生看課外書,遇到好的詞語積累下來,這項工作持之以恒才能收效。
為了達到用詞自如、在運用時有所選擇的目的,除要求學生隨時鞏固所學詞語,避免詞語的回生之外,還要在高年級應有目的地讓學生積累詞語。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全部積累。凡學過的新詞,全部按類(有的按詞性分類)抄在詞匯本上。這樣做的作用:(1)通過抄寫,可以鞏固字詞;(2)詞匯積累多,用詞方便,有助于提高寫作能力;(3)便于統計一學期、一學年學過的詞的數目,但這種做法比較費時間。另一種做法是重點積累。凡難理解的詞語,具有修辭作用的詞,都積累下來。分類可以按:寫景、寫物、寫人(包括寫人的外貌、動作、心理活動等)、說理等類別記載。這樣做的目的是豐富學生的詞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項工作應該與寫作指導密切結合起來。后一種做法更切合學生的實際。
二、勤看多記,仔細玩味,消化吸收
為了讓學生及時收集好詞佳句,在日常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采集本”,自己覺得好,就記在本子上。課后小組、同桌、全班之間相互交流,細心玩味,深刻理解它的意義和用法,對記錄好的學生給予鼓勵,提出表揚,這樣既能調動學生搜集、積累好詞佳句的積極性,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此,我深有感觸。曾經我擔任四年(1)班語文教學工作,該班學生寫作水平普遍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詞匯貧乏,表現在不是用詞不當,就是語言呆板。有一個學生學了一篇《我的老師》的作文,在進行肖像描寫時,因沒有掌握“炯炯有神”這個成語,編寫了這樣一句話:李老師兩只眼睛看起來十分有神氣,眼里經常射出兩道非常明亮的光。讀后讓人感覺既啰唆又可笑。事后在講評課上我建議他通過查成語詞典,運用“炯炯有神”這個詞。他自己感覺這個句子精練許多,很是滿意。由此看來,積累語匯非常重要。
三、鼓勵學生,主動閱讀,勤抄勤記
提倡、鼓勵學生多閱讀,多記錄,即在讀書、看報時,只要有好的詞句,就把它記下來,這得到學生的響應,他們都積極在課外閱讀報紙雜志、作文選刊等。比如,有一個學生在雜志上看了一篇題為《我愛我的學校》的文章后,便摘錄了不少用得非常生動的詞,如“噴射”、“一股腦兒”、“競相吐翠”、“窗明幾凈”等,對于部分不理解的詞,我倡導學生查閱詞典,互相交流,真正弄清它的意義和用法。
當然,有的學生喜歡動手抄錄,而有的學生喜歡剪貼,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在讀書看報時自己喜歡的部分直接剪下來貼到手抄本里,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既簡單又方便。但其弊端很明顯,就是有時候不允許直接剪下來,譬如圖書館里的書或是找同學借的書,不能破壞其完整性,這時只能動手抄寫。
四、留心生活,觀察生活,及時積累
“到處留心皆學問,拾到籃里都是菜”。的確,學習語文非常需要這種精神。在生活的時時刻刻,都要鼓勵學生留心生活,觀察生活,積累詞匯。要培養學生有一雙關注生活的眼睛,處處留心,時時在意,有意識地觀察生活。關注自我,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如留心路過的小樹何時長出新芽;留心學生興奮與悲傷時的神情、語調有什么不同;留心媽媽的眉頭和嘴角邊的笑意等。讓大千世界與學生自我內心融會貫通,讓生活的一言一行、顰一笑、一物一景成為生發學生妙文的導引,讓生活成為學生寫出真情的源頭活水。
有次我聽到一位學生批評另一個學生的驕傲情緒時說:“你看你,那個揚眉吐氣的樣子……”當時,我就讓這個學生在詞典中查閱“揚眉吐氣”這個詞的意義,使他懂得這個詞用在這兒不恰當,因為它是褒義的,這里應是一種貶義。這時旁邊的一個學生告訴他應說“趾高氣揚”才對,這樣便無形中讓學生又掌握兩個成語。還記得有一個學生在一首詩中讀到這樣一句:“四化征途普華章”,當時他不懂什么叫“普華章”,便來問我,經這一番講解,他終于知道是“創造新成績,作出新貢獻”的意思。
當然,讓學生學好語文,不能只靠詞句的積累,還要不斷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寫作水平,增強他們的語言綜合實踐能力,讓他們在生活中、活動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活動中運用語文,從而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