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士忠
摘 要: 行之有效的課堂提問法,既可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又可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就課堂提問的原則和方法作了探討。
關鍵詞: 課堂提問 原則 方法
問題是教學的主體,問題的提出是思維的開始,問題的優劣影響思維的質量高低。課堂教學良好效果的取得,離不開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講究提問的藝術。在教學中教師周密地設計系列問題,問題情境具體、生動的創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積極地投入探索過程,在思考問題中有所領悟,對問題本質產生新認識,為其創新打好基礎。同時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師生交流的基礎。課堂教學中為什么要問?怎樣問?什么時候問?這些是值得每一個教學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問題。經過多年的嘗試與研究,筆者認為在提問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
一、課堂提問的原則
(一)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要結合學生實際,適應學生認知能力,使絕大多數學生能參與回答,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簡單,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同時問題的設計應注意和教材相結合,問題的內容宜集中,形式可多樣,不可偏離課堂教學的中心。
(二)課堂提問的設計應有啟發性。教師的提問要對學生的思考有引導性,使學生在提問中獲得啟發。當學生理解不透題意或抓不住重點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問題的題設、結論重新認識,以消除學生知識上的盲點,提高轉化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提問的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對一件事情如果感興趣,則會自覺或不自覺投入更多關注和精力,教師如果能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變為學生的學習“內需”,則教學效果將大大改善。因此教師的提問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則學習就有了剛性“內需”,這就是探究教學追求的境界,為此教師應把握教材和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出環環相扣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樂趣,藝術但不失科學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四)教學要注意營造輕松愉快教學的氛圍。教師提問的語言有感染力是創造良好課堂環境的關鍵,態度親和關心每一位學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投入更多的情感。教師要不斷追求課堂藝術,語言要生動,富有激情,善于誘導,這樣學生會對教師的人格更敬重,對教師所教的課程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化學生的情感為學習動力。
二、課堂提問的方法
(一)懸念式提問。懸念是人們對某種事物的關切心理,產生了這種心理,讓人急于了解這件事情,以排除心理負擔。在教學中如能巧妙設計懸念,則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統計節中涉及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這三個概念時,教師可提問:廠家為什么對眾數感興趣?而對平均數不感興趣?你能說出其中道理嗎?使學生產生一種急于想知道其中原因的心情,可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新知識的學習過程。
(二)遷移式提問。某些知識在內容呈現形式和結構特征方面是相似的,它們之間關聯度較高,新的知識是對舊知識的拓展和升華,它們之間既有關聯的一面,又有本質區別的一面,彼此可統一于新的知識體系中。以類比舊知引入新知的方法,達到溫故知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學中,首先給出幾個一元一次方程讓學生解,然后將方程中的等號變為不等號,給學生試解,讓學生用已有(解方程)方法解出不等式。在學生解完后提問學生結果對嗎?你能如何檢驗?如果發現了錯誤,那么知道引起錯誤的原因嗎?進而讓學生了解方程和不等式的區別和聯系。
(三)過渡性提問。在講授新知識時,往往會用到前面所學的知識,教師適當的復習提問,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為完成教學任務降低難度作鋪墊,是學生思維的熱身活動。如在梯形一節內容有關中位線性質的教學中,可先提問學生:你能猜想梯形中位線具有哪些性質?再問你依據什么得出這些猜想?學生:類比三角形的中位線具有的性質。接下來提問三角形的中位線性質是如何證明的?能依照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證明方法證明你的猜想嗎?
(四)探究性提問。思維創造性的培養,需要教師提供給學生合適的材料,通過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例如:在中D、E、F分別是AB、AC、BC邊上中點考慮下面四個問題①猜想AF與DE有什么關系?②若AB=AC則AF與DE有什么關系?③若∠BAC=90°,則AF與DE有什么關系?④若AB=AC,∠BAC=90°,則AF與DE有什么關系?上述幾題變換條件尋求不同的結論,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問題本質的理解,有利學生對知識和方法的把握,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
(五)解惑性提問。當新知引入后,為使學生深化認識達到深刻和透徹的理解所學內容,教師設置一些有正有誤的答案,讓學生辨析,往往能收到理想效果。學生回答時往往忽視其中的某些條件,而出現錯誤。堅持這種訓練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六)誘導性提問。在數學教學中,經常給出實物、圖形、數式讓學生觀察,此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有利于引出概念和法則。在觀察前后,教師提出某些問題或指導觀察某些方面,增加觀察的深度,使學生注意某些重要或不被察覺的東西,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順利地形成概念,或歸納出公式法則。如在講正方形概念時,可讓學生觀察一組四邊形,然后提出問題:“其中哪個是正方形?它的邊、角有何特點?它是否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菱形?”讓學生思考交流,在此基礎上再提問:“在菱形中應添加什么條件可得正方形?在長方形中應添加什么條件可得正方形?在平行四邊形中應添加什么條件可得正方形?”這樣既可幫助學生理清這幾個圖形的關系,又可順利地得出正方形的性質。
(七)發散性提問。創造性能力許多時候得益于發散式思維的培養,設置一個好的發散性問題,可幫助學生掌握各章節數學知識和方法聯系,對所學知識的經脈重新認識和整理,揚棄頭腦中的片面認識,對看似無關的知識進行分類、整合,優化學生的知識網絡結構。有益學生思維素質和探索能力提高,但這種提問的問題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解題時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對題設進行分析,進行等價變形,或將題目條件適當加以變換,讓學生思考結論有無變化。也可引導學生對結論再認識,由結論進行以下幾方面聯想,如從這個結論你能想到哪些?它有沒有特殊意義?你有沒有具有相似結論的問題?它們之間有沒有關聯之處?從這個問題求解過程看,有沒有與這個問題求解過程相同或相似的問題?它們有哪些共性?能否將其歸類?這個問題求解過程能否優化?等都屬于這一類型,在單元和章節復習時教師如能在這方面下些工夫,則就能掌握發散性提問的要義,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課堂提問的類型還有評價性提問、鞏固性提問、類比性提問、激情性提問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