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雁
還記得果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開學第一天,到了學校門口,他有點茫然地說:“爸爸媽媽我進去了。”那一整天,我們都在擔心他是否能適應新的環境。
沒想到放學后,果子告訴我:“今天數學老師問誰能幫她收作業,我看老師挺為難的,我就舉手說我來幫她收(果子從小就俠骨柔腸最見不得別人受苦,一定會伸手相助),老師說讓我當數學課代表。”
哈哈,沒想到果子上學第一天就當“官”了,真讓人刮目相看呀!于是,我趁熱打鐵:“既然你都當班干部了,就得展示出領袖的氣質,明天上學就自己去,別讓我們送你了。”
“那當然,我都和同學說好了,明天一起走。”我們真沒想到兒子上小學僅需要一天的適應期。
上二年級后,果子自己坐校車上學了。三年級的時候,他讓我們給他辦了學生月票,開始坐公交車上學。五年級時,他又提出要自己坐公交游濟南。我們覺得這個主意很好,給了他一張濟南地圖。那一段時間,每到周末果子就拿上月票、錢和手機上路了,不到一個月就把濟南逛熟了。有時我們說去哪兒,他會告訴我們坐哪路車,在哪兒倒車,口氣就像一個老濟南。
當孩子獨立經歷過很多事情并充分認識到自己潛力的時候,自然能夠迎來心理的成熟期。獨自游濟南的經歷對于果子提前適應社會、獨立思考以及穩定的成長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擴大孩子的眼界,我們在果子上初一時帶他去了一趟上海。我們約定這一路上由他搞定所有的事,從買高鐵票到找酒店,我和他爸都不管,讓他當家長。
到了上海我們一家三口分兩組,我和他爸一組,給了果子一張上海地鐵圖讓他自己玩。我們逛商業區,他去歡樂谷、科技館等地,中午我們會約個地點一起吃飯,下午再分頭行動,晚上回酒店。幾天下來我們各取所需,玩得都很高興。關鍵是果子對上海的感覺就像對濟南一樣熟悉,還說以后他要和同學一起出來玩。
去年春節,我們全家去新加坡自由行,一路上還真是多虧了果子。以前為了鍛煉他,我們有時候裝傻,這次我們是真有點傻,主要是我們英語不行,在飛機上要填入境卡、健康卡,都是英語的,最后都是果子填的,坐地鐵也是果子看地鐵圖(因為是英語的)。
從新加坡到印尼的民丹島要坐船,又要買船票、填入境卡,這一切都離不開果子。后來果子不愿意和我們一起逛商業區,要去世界名校南洋理工大學去找我一個同事的女兒。果子在酒店給這個姐姐打了一個電話,第二天就自己坐地鐵走了。兩個孩子一起逛了大學,在學校食堂吃飯,還聽了一節課,一直到下午七點才回酒店。回來后,果子跟我說了當天的一些小插曲,說在地鐵站等姐姐時,幫一個不懂英語的臺灣人買了地鐵票,還和一個新加坡人聊了一會兒天。由于和姐姐電話里沒說好具體地點,所以等了半小時兩個人沒見著,果子的手機在新加坡沒法打,于是果子就借了一個當地人的電話給姐姐打了,兩人這才見了面。
我們聽完后不得不佩服,果子不僅懂事了、長大了,還擁有了處事不驚的氣度。看來這次旅游,果子不只學習和使用了外語,也學習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禮儀,表現出了自身的素質修養以及輕松、樂觀的生活態度。
中考前有一天吃晚飯時,果子提出今年中考完后想和同學去上海、南京、杭州(其實這些地方我們帶他去過)等地去玩,據說那兒有許多好吃的小吃,但是就怕未成年沒法住酒店。孩子爸接著給漢庭連鎖店打電話問未成年人是否可以住,結果對方答復只要有身份證就行,不一定要滿18歲。這下果子放心了,剩下的就看自己能否組織起人來。
中考結束后,果子真的組織了四個同學到北京玩了一個星期,去了游樂場、聽了郭德綱的相聲,玩得非常開心。期間,他告訴我們“長城一日游找正規旅行社比較好”,聽起來好像很有社會經驗的樣子。那一次,我明顯感覺兒子處理問題比較老到了。
這次的北京自由行,從人員組織到具體事宜的策劃主要是果子完成的,是一次真正獨立的行動。我感慨:果子的世界越來越大,很有點“笑傲江湖”的風采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的一次外出活動,也是家長成長的過程,可以學會怎樣與走向個性獨立的孩子成為朋友,欣賞他們的成長過程。
現在,果子到了青春期,我明顯感到他開始追求獨立、希望擺脫父母的限制的愿望。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把親密關系的重點轉移到與同齡人的相處上,喜歡創造機會離開父母和其他同齡人相處,在與小伙伴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互通有無取長補短。
這個時候,他們仍然視父母為最重要的人,渴望父母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如果父母能與孩子平等交流,而不是采取居高臨下的方式,孩子自然會將自己的故事與父母分享。我想,果子之所以每次做決定之前都跟我們商量,正是因為我們一直尊重、理解并且在必要時給予他幫助。
《道德經》第十章中,有這樣一段論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結合家庭教育,我對這段話的解釋是:這個世界上很多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們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就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