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瀅 陸浩
摘 要: 借助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又是青年學生成長及精神皈依的需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既可以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又可以通過發揮網絡宣傳主控權優勢、加強學生社團組織、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等路徑形成陣地,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設。
關鍵詞: 校園文化 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指人們長期實踐中升華、凝結成的理論體系由晦澀、抽象的理論形態展開其自身,并以理論指導形式在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實踐中得以現實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在高校校園中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校園文化是產生和發展于校園范圍并以校園物質和精神形態為其表現形式的精神范疇。以校園為實現條件,以學生為對象,以教師為主導,以繼承和發展人類在實踐中收獲的一切文明內在質素為目標,由校園全體師生員工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營造的物理環境和精神文化氛圍的總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地設計和建設校園文化氛圍,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需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推進,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逐步發展的同時,在意識形態方面遭遇了來自世界尤其是西方的沖擊。高校作為廣大青年學生聚集之地,同時是來自各種文明體系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沖突的地方。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主要支撐,肩負著歷史和未來的使命。他們一方面要承擔起對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無產階級思想武器繼承和發展工作,另一方面則要在各種相互競爭甚至相互對立的思想浪潮中保持正確的信仰和價值追求。這在給廣大學子帶來思想自由和創新的同時,也使少數學生出現了信仰、理想、道德等價值取向方面的偏差。因此,借助校園文化建設平臺以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為內容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的需要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基礎及行動指南,服務無產階級全體勞動人民以指導其實踐是其根本旨趣。馬克思主義理論要真正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改造社會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武器,首先要求理論為群眾所掌握,“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某個層面的實現過程,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在其大眾化過程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馬克思主義內化為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實踐的意識形態,在黨和人民群眾的不斷實踐中推動馬克思主義向前發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和觀點對學生進行目的性和計劃性影響,以使其符合中國現階段的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在實踐中產生的一切優秀成果從抽象的、個別的理論外化為具體的、普遍的價值原則和實踐原則。
(二)校園文化建設實踐的需要
高校校園是廣大青年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土壤,青年學生的人格形成、知識獲得、能力培養均在這片土壤上進行。因此,適宜的校園文化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這片土壤上的傳播有重要意義。馬克思把社會分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方面,故校園文化包括物質表現形式與精神表現形式;物質表現形式是其外殼,精神表現形式是其核心。物質表現形式如校園的建筑、硬件設施等,它是校園文化的外殼;精神表現形式諸如一所學校的歷史文化傳統、學術氛圍、教師教學理念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要在其物質外殼上,而且要在其精神核心上下工夫。
(三)青年學生成長規律及精神皈依的需要
青年學生大多是八零末至九零初出生的一代人,他們成長在中國經濟大發展與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他們有著較高的學養和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同時,青年大學生對廣大人民群眾有很強的輻射、影響和帶動能力。因此,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正確價值導向和信仰樹立。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研究
(一)主渠道建設及其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課是系統地、全面地、客觀地向學生教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這種教授絕不應是把抽象的、陳舊的原理和教條單向灌輸給學生,應當符合人類認識的規律,建立一種雙向互動的、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教學模式,將馬克思主義及其在實踐中形成的優秀成果在與學生的互動式教學中達到教學相長。有學者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劃分為“學術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需要注意的是,這二者不是截然對立的兩個方面,而是馬克思主義這一“體”的兩個方面的“用”。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渠道建設上,需要統一馬克思主義的學術性與意識形態性。學術性的馬克思主義因其系統化、科學書、抽象化的特點,不能被學生感性直觀到;意識形態性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已然內化為實踐指導原則的馬克思主義,因未被概念化而流于感性。這樣,在校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主渠道建設就需要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方面進行與時俱進的改良和創新。
在教學內容方面,需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成果科學地、有機地、符合學生需要地編入教材中。教學模式方面應當在傳統課堂教學之外增加如課堂討論會、馬克思主義講座等環節。同時應使其符合學生由感性超越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和關心學生、貼近學生生活的人本主義關懷。列寧說:“工人特別容易明白和領會社會民主黨的綱領,因為這個綱領所說的全是每一個有頭腦的工人看見過、經歷過的東西。”[2]學生和工人一樣,都是由對自己生活有著大量直觀感性經驗的個體組成的群體。一旦馬克思主義能與學生最深刻的心理需要相符合,同時能與學生日常生活的感性經驗聯系起來,那么馬克思主義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就能立刻拉近,實現學生生活中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實現生活的雙向互動,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陣地建設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的過程,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陣地建設就是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大限度地被最大多數人由認知到認同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實現最大范圍和深度的大眾化過程。這個過程將在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1.中國共產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勢的弘揚
我黨在94年的風雨歷程之中,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成為我黨精神理論建設的寶貴財富,同時成為我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長期以來的優勢。理論聯系實際就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原理運用到革命建設實踐的方方面面中;密切聯系群眾就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對群眾負責;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是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和思想的反思,并通過反思提高認識取得進步的過程。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是在黨的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的,它是當代大學生必須繼承和發揚的精神財富,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馬克思主義原理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因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行必須大力弘揚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
2.網絡宣傳主控權優勢的發揮
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促發了電子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飛躍,手機、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網絡媒體給報紙、電視、雜志、廣播這四大傳統文化傳播形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據統計,截止2014年3月,微博服務的PC端和app端用戶量總計3.96億,而微信服務用戶量更是達到6億有余。網絡媒體以其傳播的廣泛性、交互的即時性及創新的持續性等特點[3],日漸成為宣傳推廣馬克思主義并最終實現大眾化的有效工具。在新的條件下作為高校喉舌的校黨委宣傳部必須抓住和發揮網絡宣傳的主控權,一方面要正確引導校園輿論、凈化網絡環境,另一方面要對依托網絡的校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特點充分認識并發揮網絡宣傳的主控權優勢。與傳統宣傳和教授方式不同,依托網絡媒介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更強調學生的主題性地位:學生不再是教師的傳播客體,而是對信息選擇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效果、傳播公信力和傳播的針對性造成影響,而另一方面對高校黨委宣傳部的職責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必須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主體選擇性,從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方面推行校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3.學生社團中馬克思主義的滲透與大眾化
高等學校的學生社團是自發建立在學生相同興趣愛好、特長、觀念或需要之上的學生團體。是學生學校生活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途徑。高等學校的學生社團根據其組織目標和組織方式不同而表現為不同類型。近些年,學生社團發展已從彼此相對獨立、各自相對單向度發展的格局向著社團之間擴大交流范圍和深度,彼此競爭、彼此帶動、彼此借鑒和融合方向發展。這種趨勢之下,在學生社團組織中滲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具體到社團建設及實踐上,首先,應當發揮學術理論型社團的作用。大力扶持和優先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社團及相關社團,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學術魅力和對認識和實踐的強大指導力量,同時在外部條件上予以支持:邀請高校黨委宣傳部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擔任社團指導教師、邀請有良好理論素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或思想政治教育等相關專業學生加入社團或擔任社團骨干、搭建社團間交流互動平臺以促進社團間理論和實踐的交往。其次,應當發揮興趣愛好型社團成員的數量優勢,通過社團的互動平臺使其廣大成員更多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而對其產生主動學習興趣,建設和發揮社團的思想性。再次,應當重視社會公益型社團的實踐能力,馬克思認為人類是在勞動中自我創生的,勞動即實踐。因此,在社會實踐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通過發揮社團間互動平臺的作用及對實踐的強調,可以建立由社團到高校到社會,再從社會到高校到社團的一體化運行機制,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在實踐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4.校園文化活動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式及路徑研究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的有效載體,一般來說包括校園學術活動、文娛活動、體育活動、藝術活動,等等,它是大學的“隱性課程”。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教育性、先導性、傳承性、創新性等特點,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揮潛能、提升素質。校園文化活動某種程度上體現著高校的精神和教育品味,因此,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為價值導向,一方面可使種類繁多的文化活動獲得明確的目的性,賦予其文化生命力,避免其流于“大眾娛樂”、“為娛樂而娛樂”而喪失根本思想性,另一方面可以使馬克思主義在各種文化活動中實現大眾化。需要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科學統籌規劃和布局管理。首先,應建立相關管理機制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項目化管理、科學實施。校園文化活動是一項長期性、目標性、組織性的工程,沒有宏觀層面的統籌規劃,就會盲目散亂缺乏目的,馬克思主義在其中的傳播會失去效率和針對性。其次,應發揮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學生的文化藝術作品中,使其與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緊密相連,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最后,應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內容和載體,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可以通過舉辦讀書會、知識競賽、音樂節、電影節、體育節、知名學者講學等方式擴大受眾群體,并以學生廣泛使用的微信、微博、QQ等平臺進行廣泛宣傳。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列寧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6.
[3]呂治國.略論新媒體環境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路徑[J].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9).
[4]朱琦.略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湖北社會科學,2012(10).
[5]童毛弟.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與著力點[J].江蘇高教,2011(2).
本文系貴州大學宣傳部2014年度課題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