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玉璽
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情境”教學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樂的一種手段。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的影響。那么,怎樣才能創設好的情境,激活課堂,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呢?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不但可以使情景更形象生動,還可以更快捷有效地幫助我們完成教學任務,不管是“視、聽、說”,還是課文中情境的創設,多媒體都能幫助我們實現目標。我們在創設情境的時候,要注重情境的情節性和完整性,同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哪個環節創設怎樣的情境,都要經過精心的考慮。例如教學《荷花》時,運用多媒體播放荷花池的景象,千姿百態的荷花,吸引學生的眼球,課堂中不時發出贊嘆、驚訝聲。于是我先讓學生用一個詞形容剛才看到的荷花,再引導他們欣賞葉圣陶爺爺眼中的荷花。圖文并茂,很容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入一定的情境,進而使學生產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用表演創設情境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每一篇都為學生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每一篇都是作者生活經歷、靈感智慧的結晶,都關乎人的世界、人的情感、人的心靈、人的生命。教材中的篇篇課文都是因“情”而作,每字每句都浸透著作者的情,流動著作者的情。要理解課文語言,就必須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驗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特定情感,情之萌生離不開境。要了解作者之情,首先要進入文章之境。教師要把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揭露出來,可以采用讓課文內容情景還原的方式,讓學生角色介入,進行表演,構建課堂實景。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別》一文時,讓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學生表演認真投入、語言生動、動作逼真,很好地再現送別時的場景,體現兩位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樣學生才會在自己創設的情境中培育情感,加深記憶,體會課文的精髓。
三、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寶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
四、“做情景”展現情境
“做情景”實質上就是強化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把語文知識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把語文技能與具體生活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如果老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和自己的想象演繹課文中的故事,那么就能幫助學生身臨其境主動探求知識,理解課文內容,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情感投入,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例如編演課文《包公審驢》,通過表演,學生不僅懂得包公的鐵面無私,為民做主,而且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學習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五、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學生便豁然領悟。實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師展示,又可以由學生自己展示。如在上《撈鐵牛》一課時,可以運用實物演示來輔助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文本,而且擴展學生的生活體驗,同時在描述實驗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六、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門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藝術。同時,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前面所說的六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實施,如果離開教學語言,就不能創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價值,所以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看,我們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后體現在教學語言中。小學語文老師的語言應該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用韋志成老師的話概括就是:“四美”:(1)音美,要說好普通話;(2)意美,要做到準確美、簡潔美、趣味美、生動美;(3)形美,追求修飾美、多樣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語言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要讓自己的語言成為人類最美的語言。
總之,情境教學給小學語文課堂帶來勃勃的生機,它那豐富有趣的內容、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動人的情意、寬闊感人的意境及耐人尋味的哲理,使教學變成魅力十足,有趣而有意義的活動。只要運用得當,就能寓教于樂,潤物無聲,彰顯出教學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