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麗
“做中學”作為世界科學家的一個聯合行動,自2000年引進中國以來,在教育界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做中學”的宗旨是以變革幼兒園和小學的科學教育為切入點,讓所有學前兒童有機會親歷探究自然奧秘的過程,進而變革幼兒園的學習觀念、學習方式、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目的在于提高未來全民科學素養,為2l世紀的中國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新一代人才。
讓孩子學科學和知識,首先要激發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這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因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人類認識活動必不可少的主觀前提,是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內驅力,是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做中學”就是重視兒童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其目的不是讓孩子們將來都當上科學家,或者一定要以科學為自己的職業,而是讓他們以科學的思維方式面對未來的人生。
1. 激發探究欲望,讓孩子想學
幼兒主動探索的前提是教師發現、支持、擴展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活動,發現、保護、培植幼兒可貴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教師要找出孩子們感興趣的、有利于發現某種關系的主題,幫助孩子把探究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保證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設計數學課《排序》時,想到《米奇妙妙屋》是孩子們最近熱衷看的動畫片之一,尤其是米奇遇到難題喊“土豆”出示妙妙工具的情節,經常為孩子們在生活中所用。在一次偶然觀看《米奇妙妙屋》的過程中,孩子們興奮地與動畫片中的米奇共同體驗營救步步小雞的情境,他們與米奇一起喊著奇妙的咒語“小小大”及“大大小”,給了我設計本次活動的靈感。考慮到單純的通過數字和形狀未必能使幼兒了解和發現排序的規律,所以就以此動畫片為切入點,讓游戲情景貫穿活動的始終,生成此次數學活動。果然,孩子們從一開始就被卡通的情節所吸引,馬上就融入探究排序規律的情境中。
2. 親歷探究過程,讓孩子愛學
人類進入21世紀,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人類積累的知識浩如煙海,“知識爆炸”已不是新名詞,沒有人能依靠正規教育機構中學習的知識受用終生。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重點不在于讓幼兒獲得多少科學知識,而在于培養幼兒科學探索和發現的能力,“授之以漁”是教育的真諦。現在的教育對小孩子這方面的要求太低,孩子不是科學知識差,而是缺乏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做中學”強調孩子們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它有別于以往單純的先傳授知識再動手操作的填鴨式教育。“學會學習”是世界教科文提出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幼兒園需要培養孩子學會“學科學、做科學”,學會用自己的雙手探索周圍的世界。
要讓孩子學會學習,很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親歷探索發現的過程。同樣在《排序》教學中,我先借助動畫片讓幼兒初步感知按規律排序,然后通過觀察課件彩色樹上樹葉的排列,讓幼兒自己探索、發現其中的排列規律,同時讓幼兒將發現的排列規律,以短句的形式表述出來。遇到困難時,再給予一定的幫助和引導。比如樹葉里有“紅色的大樹葉”、“黃色的小樹葉”,可是在表述時,不但拗口,而且啰唆拖沓,于是我引導幼兒:“大的紅樹葉(說一個字,伸出一個手指),這么長,要五個字呢,說起來太麻煩了,我們來給它起個簡單方便的名字,就兩個字的名字,而且這個名字里要把大小、顏色都說出來!”孩子們相互討論、交流,最后一致認為:“就叫‘大紅’吧!”舉一反三,他們馬上給“黃色的小樹葉”取名為“小黃”。雖然這只是一個非常小的細節,但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孩子們自己觀察探索了彩色樹上樹葉的不同,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給它們取了不同的名字,不僅激發了幼兒繼續探索、繼續學習的欲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讓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愛上了學習,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 創造適宜的環境,讓孩子好學
孩子學科學,重要的不是獲得多少知識,而在于參與做科學的過程,因此,探索操作的材料就有重要的作用。《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材料的提供能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操作的條件和可能。在“做中學”課程中,教師提供的材料是吸引幼兒參與、逐漸實現目標的關鍵。教師有的時候往往只重視單純的材料投放,忽視其教育意義,這就會失去材料的價值,教師應當將教育目標融合在環境中,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并注意材料的易取性。
如在《排序》這次數學活動中,最后一個環節是幼兒操作《鋪路》,我在情境中鼓勵幼兒以“接著排“和“創造排“的方式進一步豐富排序經驗,其中“接著排”是要求幼兒根據之前鋪好的路尋找和發現排列的規律,然后根據規律“接著排”下去;而“創造排”則是一條空白的路,讓幼兒根據自己創造設想的規律進行鋪路。在設計幼兒操作材料時,我根據中班幼兒特點,從鋪路的空間安排上,為幼兒準備橫縱兩條路,供幼兒自主選擇。為方便幼兒糾錯、修改和再創造,我把操作材料進行塑封,然后在上面貼上雙面膠,操作圓片則用彩色泡沫紙來做,這樣圓片既容易被粘貼又容易被剝離,而且不會損壞,體現了材料的易取性和再操作性。
當然,除了教學活動外,在日常的活動中,我還經常和孩子一起參與收集材料和操作材料,有時在對材料的改造中,還讓孩子學會創造,如用易拉罐制作的高蹺、用紙板制作的飛盤、雪碧瓶制作的天平秤、牛奶盒制作的風火輪,各種廢舊材料制作的汽車等,孩子從中體會到簡單的材料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從而真正樂于發現、樂于探究,積極參與做科學。讓孩子深切地意識到,學會珍惜和利用身邊的資源,體會科學技術對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讓孩子熱愛科學,喜歡科學。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小的科學家。科學家就是長大的孩子,他永遠存在那種好奇心、那種進取心探索問題。我曾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教室里很多的人,也很嘈雜,其中有一個孩子卻旁若無人地在認真觀察什么,他專心致志的樣子吸引了我,我問他:“你在干嗎?”他說:“我在看螞蟻吃東西呢!”孩子的好奇心會使他們充滿想象力和求知欲,會使他們專注做一件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做他們認為開心的事。推廣“做中學”,就是希望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科學精神,有實事求是的精神。而并不只是希望一味培養了不起的創新人才、奇才什么的,這樣反而會壓制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教師應學會“易地而處,易位而思”,和孩子們共同創造可供選擇的環境,充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孩子充分自主地選擇、操作、探索、發現、獲得,從而真正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內在的潛力,獲得和掌握各種知識經驗,真正體現每個幼兒的能力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