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美英
“老師,為什么母雞飛不高呢?”
還來不及仔細想,另一個孩子便脫口而出:“因為母雞太胖了!”
我搖搖頭,滔滔不絕地解釋起來:“不是因為母雞太胖了,而是因為它的翅膀退化了……”
“好,現在你們說說,母雞為什么飛不高呀?”
“因為它的翅膀退化了。”孩子們異口同聲。
我暗自欣喜——他們都明白了。
于是,我又問了那個說母雞太胖了的孩子:“母雞為什么飛不高?”
“因為母雞的翅膀……”他想了想說:“化了。”
剛工作的時候我是這樣回答孩子的,現在想來,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不應該那么快就否定孩子的回答,即使他們的答案是錯誤的。教師應該引導孩子積極探索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他們問題的答案。幼兒園科學教育很大一部分責任是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而不是灌輸給他們多少科學知識。當然,不是說這樣就可以肯定孩子不正確的想法。我們應該為孩子提供研究空間,甚至可以請家長參與進來,通過尋找資料、分析資料、理解資料等環節,相信幼兒一定能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問題的答案。
2.不應該用“退化”這個對幼兒來說較難理解的詞語。我們回答幼兒的提問應該做到淺顯易懂。幼兒的知識經驗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告訴幼兒的答案一定要做到深入淺出,便于幼兒理解。不可復雜化或故弄玄虛,使幼兒難于理解。
3.對幼兒所提的問題,不一定都要正面回答,因為幼兒還不能接受許多科學道理,況且即使告訴他們,他們也轉瞬即忘。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關兒童的“六大解放”中包括“解放兒童的嘴,使其能說”。指出小孩子有問題要允許他們問,從問題的解答中,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發展其思維、理解能力。4~5歲正處于好奇、好問的關鍵年齡,提出的問題不僅多,而且問題涉及面廣,很多問題即使成人也難以回答。那么如何正確對待幼兒的提問呢?結合陶先生的相關教育理論,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積極對待幼兒的問題,支持幼兒提問
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支持手段,可以幫助教師確定幼兒對特定內容的理解,激勵幼兒參與,引導幼兒進行創造性思維,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教學活動中,我們的提問能促進孩子思考,并以適當方式表達;通過提問,讓所有孩子真正參與進來,最大限度調動孩子的思維活動。可見,提問的意義就在于對孩子形成“支持”,幫助孩子獲得各種各樣的發展。
然而,對幼兒來說,學習提問的開始階段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幼兒不習慣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提問題,往往不知道該怎么提問。他們一般習慣于聽教師講,然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對此,讓幼兒認識提問是我們要培養的第一步。
二、正確回答幼兒的提問
正確回答幼兒的提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幼兒年齡小,對教師非常崇拜,如果教師給幼兒的回答是錯誤的,那么這一錯誤將對幼兒有終生影響。
首先,回答幼兒的提問要做到及時性。即對幼兒的提問應該不失時機地立即給予回答,除了教師暫時無法回答的問題外,一般都應該在幼兒提出問題后馬上回答才能使幼兒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如果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馬上回答不出來,則應該告訴幼兒“讓我想一想,等一會兒我想好了再告訴你”。然后教師應該立即向他人請教或者查閱資料,最快時間內找到答案,然后告訴幼兒。
其次,回答幼兒的提問要做到科學性。由于幼兒所提問題往往是復合性的,即一個問題中包含多方面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逐一正確回答。也就是說教師的回答必須是準確無誤的,既不能隨意輕率、錯誤地回答,又不能以似是而非的答案使幼兒無法理解。
再次,回答幼兒的提問要做到思想性。所謂思想性指對幼兒的回答一定要有教育意義。因為幼兒年齡小,教師能從一定教育目的出發回答幼兒的提問,不僅可以使幼兒獲得知識,還能使幼兒受到思想教育,促使身心健康發展。第四,回答幼兒的提問要有啟發性。教師在回答幼兒的提問時,一定要注意啟發幼兒思考,凡是幼兒經過討論能解釋清楚的問題,一定要組織其他幼兒一起參加討論,當幼兒找到正確答案時,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可使幼兒不斷產生新的求知欲望。有時對幼兒的提問,教師可以變換思維角度,提出一個新問題讓幼兒思考,幼兒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正確答案后,教師應該告訴幼兒“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你做得很好”。這種回答提問的方式有利于促進幼兒思維獨立性和創造性
三、注意回答幼兒問題的藝術
4~5歲幼兒提出的問題,從回答難易角度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類是簡單、易于作答的問題。對此教師應立即回答,在引導幼兒思考的基礎上,直接為幼兒提供明確答案。一類是由于教師知識水平有限,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不能不懂裝懂,應老老實實地告訴幼兒,等看了書或請教別人后再告訴他,也可與幼兒一起尋找答案。幼兒的問題雖然暫時得不到回答,但借此機會卻使幼兒懂得獲取知識有多種途徑。教師一旦弄懂問題的答案,就應及時認真地向幼兒作答。這樣不但滿足幼兒求知欲望,久而久之培養幼兒刻苦鉆研、不恥下問、忠誠老實、實事求是、恪守諾言等好的品質。一類是難以深入淺出向幼兒說清楚的問題。具體地說,性別知識屬于這一類。5歲左右的孩子大都會向大人提出“我是從哪兒來的”這一問題,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卻是五花八門的,比較常見的是用捏造事實的方式欺騙孩子,如“你是別人送來的”,“你是從某某地方撿來的”,“你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等。這樣做不僅違背科學,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因此感到迷惑意外而產生不安全感,甚至認為大人說謊,可能對孩子心理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教師對這類問題的回答就必須遵循適時、適量、適度的原則,必須符合科學、謹慎。
四、注意提問少的孩子
好奇好問是4~5歲孩子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教師應鼓勵幼兒多思考、善探究、勤提問,敢于異想天開、勇于標新立異。如果有的幼兒提問極少,應當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看幼兒的家庭環境是否過于嚴厲,極少與幼兒進行語言、情感上的交流?幼兒是否外出少,接觸新異刺激少?是否性格孤僻、不合群?以上這些都可能抑制幼兒的好奇心,導致少問。總之,教師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慎重對待幼兒的提問,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迎合二十一世紀對創造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