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曉薇
早在72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的。2014年1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習總書記的講話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強調藝術創作要反映人民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總書記的講話是推動新時期文藝繁榮發展,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的行動指南。
進入新世紀后,有許多媒體提出了文藝市場化產業化的口號并不斷炒作這一理念。我認為簡單的文藝市場化、產業化做法的是簡單激進的做法,沒有深入理解文藝的真諦。過去,文藝創作不顧及市場和產業固然不可取,但是,文藝過度市場化、產業化、商品化,會導致文藝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文藝作品是附加一定經濟價值的精神產品,它主要的價值就是作用于人的心靈。如果離開對真善美的引導,不能讓靈魂凈化,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那么賺再多的錢也是沒有價值的。因為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它是精神產品,所以有些文藝作品淪為了市場的奴隸,有些文藝創作沾滿了銅臭。
這些年來,輿論一直在批評文藝創作中的“三俗”,“三俗”的要害就是過度市場化、過度產業化和過度商品化。回避這些,“三俗”就得不到解決。文藝不能剛剛擺脫了階級斗爭工具的桎梏,又被經濟利益綁架。不得不承認,一些文藝創作者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已經迷失了自我,文藝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不是民族文化精髓的傳承和發揚,也不是彰顯時代特色的潮流引導,更多的是把創作的精力花在了低俗、諂媚的變態價值觀上,博取眼球、獲得利益是他們創作的最直接的目的。在強調以經濟利益為主的社會大背景下,某些文藝創作者逐漸失去了最樸實的創作動機,變得浮躁、不切實際,這一點在近些年的電影、電視劇中可以找到相關證據。
文藝創作要做到深入生活、緊接地氣,我認為把握好三點:其一,文藝工作者要不忘文藝的根本,也就是習主席提出的: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否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能否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工作者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作品是文藝家的立身之本。通過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才能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帶給人民精神快樂,張揚健康向上的時代精神。植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生活,緊接地氣地創作自己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藝術成就,引領時代的品位,創造出好的作品。
其二,文藝工作者在實際的創作實踐中,要在“走”字上下工夫。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發表后,各地相繼開展了文化下基層活動。如,北京市文聯組織了赴藏藝術家代表團,共派出了96名藝術家,涵蓋曲藝、戲劇、書法、美術、音樂、舞蹈、雜技、民間藝術等8個門類。12天的行程,10場演出,8場筆會。安徽組織了一支由文學、書法、美術、戲劇、攝影、曲藝等門類藝術家組成的文藝小分隊從省城合肥出發,趕赴太和縣倪邱鎮和舊縣鎮采風。顯然,這是文藝工作者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的具體實踐。文化下基層,其實質,就是走。走出去,就要通過主題實踐活動,采擷文化養分、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汲取創作營養;創作文藝精品,推出更多打動人心、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走出去,不要“蜻蜓點水”,要善于“接地氣”,為廣大人民群眾送去文化服務,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這樣我國的文化事業才枝繁葉茂。
其三,文藝工作者要在“深入”上繁榮我國的文化事業。這個“深入”,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送文化下基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文藝創作才有取之不竭的源泉。
實踐證明,72年前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之后,我國文化事業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如,《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代表作,其根本原因,文化藝術從基層采擷文化養分、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汲取創作營養,創作出了文藝精品并對當代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文藝工作者只有不斷走進人民創造歷史的火熱實踐之中,始終堅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吃透生活底蘊,汲取創作營養,才有可能源源不斷地創作出內容形式更接地氣、思想文化品質更加飽滿、時代氣息更加濃郁、老百姓更加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國文藝繁榮的成功經驗。生活就在我們心中,就在我們的記憶里,在我們的眼皮底下,但是,有時候生活并不總是這樣。必須到生活中再重新體會,生活本身會修正人的一些看法,改變你的一些由自我判斷產生的誤解,修正你的創作,深入生活,生活可能不會提供給我們全部,提供給我們的可能只是一點點素材。正因為有了這一點點,就有可能繁殖成作品,沒有這一點點就沒有作品。由此看來生活永遠是文藝工作者創作的資源,是素材的資源,也是精神資源。
關于文藝,魯迅先生曾一語道破天機:“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文藝創作于民族,于社會的重要意義可見一斑。當下,正是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時刻,正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總書記的講話更是對文藝創作寄予了厚望也指出了方向。
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立身之本,深入生活,緊接地氣,不追風,不流俗,善于繼承,勇于創新,潛心創作,精益求精,打造出與現實生活零距離、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