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全忠
摘 要: 在法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應用案例教學、應用何種案例效果更好?文章認為恰當地應用發生在本地的一些案例現身說法,學生很感興趣,效果較好。教學《婚姻家庭法》時,作者充分利用了新疆少數民族的婚姻習慣的討論,民族大學生對這一塊內容非常熟悉也愿意討論,教學效果良好,并且對大部分將來要在新疆工作的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通過討論,了解到國家法對少數民族的婚姻習慣進行了很好的調適,培養了他們的法律信仰,對實現民族地區的法治化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案例討論 轉化搶劫罪 少數民族婚姻習慣
新疆有十三個少數民族,各民族有不同的婚姻習慣,研究討論他們的婚姻習慣,可以更好地在少數民族居住區執行《婚姻法》,并通過制定尊重他們的婚姻習慣法的自治條例,加強民族團結,保持邊疆的穩定,促進經濟繁榮。
通過課堂討論、民漢學生的互動,學生對新疆少數民族婚姻習慣總結為以下方面。
一、離婚不自由
新疆少數民族的離婚不自由。離婚不自由,主要指女子離婚不自由,在族權為主和神權主導的婚姻下,離婚沒有自主性。
哈薩克族歷來不提倡離婚,視離婚為極不光彩的事,即使由父母包辦的不美滿的婚姻,也要服從,婦女更沒有離婚的權利。如果夫妻離婚,則子女全部歸男方,如果丈夫主動提出離婚,女方就可以帶走自己出嫁時的陪嫁妝。如果女方提出離婚,那么任何東西也不許帶走,只得單身離開家門[1]。柯爾克孜族的婚姻關系一般是永不分離,一對夫婦只要活著就要廝守,沒有離婚的說法,休妻或嫁幾個丈夫均被認為是可恥的。維吾爾族男子有“塔拉克”的權力,丈夫可以休妻,他們只要對妻子連說三次“于且塔拉克”便算斷絕關系。離婚時,婦女可以將隨嫁財產帶走,但爭奪兒女撫養權卻是以夫權為主,已生下子女,七歲以下從母,長大以后從父,但父親需要給暫時從母的幼兒擔負生活費[2]。由以上得出,在過去少數民族家庭中,男性擁有絕對的權利,女性只能處于屈從地位,尤其是在婚姻問題上更沒有選擇的權利,即使在現代文明社會里,這種觀念也仍占有一席之地。
二、早婚現象嚴重
早婚是新疆少數民族婚姻的特征之一,其結婚年齡普遍在十六、七歲。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民眾的女子最早九歲就可以出嫁,傳統社會輿論也認為女子應該早嫁。對于男子來說,維吾爾流傳一句俗語“用帽子打不倒就可以結婚”,所以有“回人男十四、五即娶,女十一、二即嫁,男女于十五歲之內能生子者,謂之宗瑞,必作宴作賀”[3]。早婚從宗教上來看,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結果。
新疆部分少數民族地處邊遠山區,遠離現代文明。尤其是生活在高原和草原上的牧民,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貧窮而自由的生活。這種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的限制,使得年輕的小伙子、姑娘們過早地懂事、成熟。十六、七歲的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就具備了成家的條件,他們并不過多地考慮婚姻關系的社會屬性,也不考慮年輕人心理的成熟遠遠不及生理的成熟,只認為早婚可以早育多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中尤其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男女,其婚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要求晚婚晚育的人數越來越多,早婚傾向逐步淡化。
三、近親結婚的習俗
我國《婚姻法》第七條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法律上禁止近親結婚,而在少數民族地區經常有近親結婚的現象,在新疆存在表兄妹婚。表兄妹婚有兩種:一種是姑舅表兄妹婚,另一種是姨表兄妹婚。塔吉克族在締結婚姻時,首先考慮近親和表親無血統禁忌;滿族中同姓不能通婚,但姑舅之間可以通婚;回族姑表兄妹之間通婚不受限制。他們一般認為舅舅家的女兒嫁給姑媽的兒子是天經地義的,既是對舅舅家的回報,又是親上加親的好事[4]。根據科學解釋,三代以內具有直系血緣關系的人結婚會增加隱性基因遺傳病的發病幾率,比如:先天性癡呆、啞巴,甚至怪胎等,這就成了家庭幸福的隱患,并給社會帶來了負擔,更重要的阻礙了少數民族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使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更落后。據了解,隨著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國家關于優生學的宣傳,這種舊的習俗現在已在逐漸改變。
四、民族內婚制
民族內婚制是指婚姻的締結只能在本民族內部進行,排斥與其他民族通婚。這是婚姻習俗在聯姻范圍方面的限制。我國婚姻法對不同民族間的男女婚姻關系未加以限制,這就是說,不同民族之間的男女,只要符合法定的結婚條件,就可以通婚。然而在新疆大部分的少數民族都實行民族內婚制,他們提倡鼓勵本民族內部成員之間締結婚姻關系,對于不同民族之間及非穆斯林民族之間締結婚姻關系雖然沒有強烈反對但仍持審慎態度,一般來說他們是不提倡、不鼓勵的[5]。
五、現行婚姻法對新疆少數民族婚俗的調整
(一)關于結婚年齡的變通
我國婚姻法規定:“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1980年修改婚姻法時,一方面考慮適當提高法定婚齡有利于廣大青年的身心健康、工作和學習,以及計劃生育工作,另一方面應注意到法定婚齡過高,不符合自然規律的要求,也脫離群眾、脫離農村實際。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傳統婚姻習俗的殘存,早婚現象比較普遍。如果現行婚姻法不作變通,就很難在本地區貫徹執行,法律的威信和尊嚴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從當地實際出發,各少數民族地方的變通或補充規定都把婚姻法規定的法定婚齡降低了兩歲,即結婚年齡變通為:男不得早于20周歲,女不得早于18歲。少數民族男女自愿晚婚晚育的,應予鼓勵[6]。
(二)關于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
我國采取“因族因地而異,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方針及靈活性的政策,解決少數民族計劃生育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中規定:城鎮漢族居民一對夫妻可生育一個子女,少數民族居民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子女。漢族農牧民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子女,少數民族農牧民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部分邊遠牧區執行前款規定確有困難的,經自治區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準,可以適當放寬。新疆現行的生育政策符合少數民族心愿,也是符合新疆實際的。
(三)關于少數民族婚姻效力的靈活處置
我國《婚姻法》規定,結婚必須辦理結婚登記手續,該過程是重要的法律行為,它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要的法定程序。辦理了結婚登記,取得了結婚證,夫妻關系就確立了。登記結婚在婚姻過程中確立了主體地位以后,同時也考慮到新疆少數民族傳統婚俗,尤其是伊斯蘭教中“尼卡”證婚效力,阿訇在主持婚禮時首先要求查看新郎新娘的結婚證書,并當眾宣讀兩個證書的內容,如未領結婚證,“尼卡”儀式就不能舉行。結婚證書具有法律效力,而“尼卡”證婚僅是傳統的民間形式。在對待這個問題上,國家相應采取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方式即婚姻登記與婚姻形式相結合,在承認國家法律效力的同時,也承認宗教儀式的效力。這樣,國家既維護了婚姻法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又充分考慮到了各個民族獨特的婚姻習慣。
因地制宜,結合本地案例進行課堂討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學習法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對將來寫論文、搞科研、干工作都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1]努榮古麗.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婚姻家庭現狀及立法思考[J].法律適用,1998,(07):23.
[2]梁海峽,趙麗君,張玉進.清至民初新疆少數民族婚姻規范與婚姻習俗[J].昌吉學院學報,2004,(02):67-68.
[3]鮑宗豪.婚俗與中國傳統文化[M].第一版.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3-64.
[4]龍慶.少數民族的婚姻特點及法律思考[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32-33.
[5]楊大文. 婚姻家庭法[M].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93.
[6]樓望皓. 新疆婚俗[M]. 第一版. 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