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艷
摘 要: 當前,九年義務教育這套初中語文教材,不少老師認為難教,教時不夠用,依然滿堂課都在講解,使學生很少有讀、寫、思和講的訓練機會。教師要尋求適應這套教材特點的教法,向課堂要質量。在課堂教學中,文章探索并嘗試運用了“三結合“與“三利用“的教法。
關鍵詞: 訓練重點 預習提示 工具書 板書
一、“三結合”從課到課堂,始終將課文的“訓練:道點”、“預習提示”、“課后習題"相結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
1.結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覺教學中,必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以《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為例,本課訓練重點是:(1)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2)讀書摘要。
2.結合預習提示:“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系學生能否真正全面領會“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可以讓學生默讀并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么,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采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啟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句中的“說明了”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義”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復訓練,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結合課后練習:教學中,首先要打破先講課文后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后練習分散于教學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于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布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又如《大自然的語言》的練習一,這一題給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劃分段落,理清層次,明確本文的條理性。應首先讓學生讀題,并回答從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說明該問題的,二是讓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這樣為做“讀書摘要”作過渡。練習五的笫1小題,則是揣摩一個分號和一個句號的用法,這一練習有助于區分這兩種標點的不同用法,當堂揣摩解決。這種穿針引線的教法,既有利于加深對句子的理解,又有益于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善于傾聽學生的不同見解、不同聲音,善于創新,善于欣賞學生作文中真實的童趣、童心,做到“以巧導思”。
二、“三利用”
利用工具書、板書和《中學生助學從書》。
1.利用工具書:學生的主要工具書是字典和詞典。課文里的生字詞,要教會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解決,而且必須養成習慣,這就是一種能力。要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首先給學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紹,提高學生對使用工具書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使用工具書的興趣,還要落實使用工具書的任務。
2.利用板書:在設計板書時,首先精心考慮內容的科學,文字的規范簡明,書寫的美觀。以《大自然的語言)為例,教師板書“草木榮枯,候鳥去來”點明這種物候現象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而后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體現“草木榮枯”的“榮”的語言文字信息:“萌發”、“開放”、“孕育”和第二段擬人化的“暗示”,“傳語”;“枯”的表現則是“變黃”、“褒草”。“候鳥去來”的體現是“燕子歸”、“布谷鳥唱”、“大雁飛”,從而使學生其正理解本文標題的用法。在突出“訓練重點”的“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教學時,則扳書優美詞句以體現“生動”,“有條理”則板書第一段體現時間順序的“春、夏、秋,冬”四個字和第二段以農事活動為順序的“耕、種、割、插”四個字。
總之,精心的板書設計,要有科學性,簡明而美觀,體現教材作者的思路,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學的重點。
3.利用《中學生助學叢書——初中語文練習冊》。這本練習冊,是按教材課文或選段精心編排的練習題,作為教材習題的補充和擴展,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理解或掌握相關知識。但是如何使用,則是一門藝術。筆者在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利用助讀讀物的方法。這主要是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或課堂使用,或課外練習;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訓練叢書處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使用,達到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或間斷穿插利用“練習冊”進行課堂訓練,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既達到了鞏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課堂的單調、乏味的形式。
實踐表明,“三結合”與“三利用”在教讀課中的應用,體現了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是符合新時期語文教學要求的。這樣,不但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使學生感到學語文輕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