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寫作”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寫作是一件比較難的事,很多小學生普遍有厭惡、害怕寫的心理傾向。這嚴重阻礙了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怎樣才能消除學生的這種心理障礙,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呢?
一、觀察生活,捕捉素材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就告訴我們作文的素材問題。學生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里,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學習、文體、課余興趣等活動;在家中,有生活、家務等各種形式活動;社會上,正逢盛世,氣象萬千,繁榮的市場經濟,奇異的家鄉變化等,這些都是充滿時代特色的新鮮材料。在多彩如畫的生活中,有著無窮無盡的“閃光”的內容值得學生用眼欣賞,用口抒發,用筆描繪,可為什么學生總是對生活熟視無睹,難以從生活之源中舀取一瓢為己所用呢?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感受生活脈博,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充實、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這從根本上說,就是讓學生捕捉素材,開發學生寫作的源泉。例如在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春天的景色前,提出兩點要求:認真觀察春天的景物,發現天空、樹木、花草、莊稼、河流的變化;注意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并做到一邊觀察,一邊想象。在學生的觀察過程中,不時點撥:你所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點,遠看像什么,近看又像什么?當學生能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時,再次引導:看到這么美的“春景圖”,你們聯想到了哪些詩詞名句?學生脫口而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樣的觀察引導,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使學生的習作內容更豐富,情感更豐滿。當學生寫出了一篇篇描寫細致、富有真實感的作文時,寫下醒目贊語,當眾宣讀,表示贊賞,激發學生對觀察的深層興趣,激發樂寫不疲的內驅力。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的天地,隨機觀察,隨時注意觀察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有趣的事物。學生一旦養成了隨機觀察的習慣,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會不斷增強,從而頭腦里的材料就越來越豐富,作文時便會“文思泉涌”,得心應手。
二、豐富生活,獲取材料
學生無話可寫、無話可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的積累和情感的體驗。他們缺少嬉戲的歡樂、挫折的憂傷、登攀的磨難與漂流的驚險。天天吃飯讀書,讀書吃飯。生活枯燥乏味,自然就無啥可寫。本無話,又非寫不可,就必然造話說話、說假話、說空話。要學生不畏懼寫作,有事可敘,有情可抒,首先應把他們適當地從“籠子”里放飛——豐富課外生活,到生活中練“歌喉”、“練翅膀”,讓他們爬爬高大的皂角樹,摸摸光滑的石井欄,整整碧綠的菜畦。踢幾步球,練幾指琴,參觀歷史文物,游歷當地山水,了解人口驟增,調查資源銳減,認清國土浪費,看看環境污染。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體驗生活、開闊視野、歷練感情,豐富寫作素材。
三、走近生活,拓寬視野
“作文難寫,作文難教”。這是長此以往困惑師生且揮之不去的煩惱。老師一邊抱怨學生習作的平淡,又一邊向學生搜腸刮肚地出示老掉牙的命題;一邊指責學生的習作缺少創意,又一邊向學生鋪天蓋地地傳授各種習作規則……翻閱一篇篇習作,打開一本本作文選,無不似曾相識,都罩上了厚重的塵埃。每堂作文課的重點是教學生“怎么寫”,老師還會總結出一二三點方法,久而久之,學生的作文就有了一定的套路,仿佛從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我們從很多學生作文中看出,他們寫作技能不錯,會用“好詞好句”,但知識結構存在明顯缺陷,或者對歷史一無所知,或者對大自然缺乏了解。大多數作文華而不實,空洞乏味。
葉圣陶先生指出: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產生出來,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應是學生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悟,是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白。這充分說明作文教學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要引導學生到社會大環境中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用語言文字表現生活。“生活有多廣闊,作文教學就有多廣闊”。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只有置身于這大千世界里并有所感悟,才能有話可說,有物可寫。要讓學生“有所為而作”,就必須豐富他們的生活,把學生帶出校園,使他們接觸生活,從而激發表達欲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一次寫作興趣課上,我給學生命題《老師?搖?搖?搖?搖 ?搖?搖我》(橫線上可填寫鼓勵、表揚、幫助……)。大多數學生都伏案疾書,我發現其中有一位學生大概是“無米可炊”,磨磨蹭蹭了十多分鐘還未動筆,低著頭竟在抽屜里玩起了小玩意。我用嚴厲的眼神注視他,他可能發覺了,嚇得趕緊抓起了筆。我過去提示他:“如果實在沒有可寫的事,那就寫寫現在的事。”他沉思片刻,終于動筆了,下課后他把《老師批評我》交給了我。他寫道:“這下完了,被老師發現了,不知道老師會要怎樣批評我。可是老師在旁邊一直沒有說話,這讓我更不知所措……可是我分明從老師的眼神中讀到了他的批評,老師我知道錯了……”這位學生寫的就是自己身上剛剛發生的事,在他的字里行間我讀到了那種鮮活細膩的心理感受,生活的表達是那樣有真情實感。所謂寫作文就是把生活的內容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寫作的內容就是自己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也就是自己身邊的生活。所以,老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生活中可供習作的機遇,給學生提供“我手寫我心”的機會。
四、感悟生活,拓展外延
“生活處處有作文”。只要用心體會,用情感悟,生活就會色彩斑斕,習作內容也會鮮活而具個性。小學生接觸新鮮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時,總會有一種在“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內心生活的烙印”,從而“實現他自己的沖動”。教師要利用這種特點因勢利導,當好“向導”。在學生寫作時,老師就應當幫助他們用筆把自己最想說的話寫下來,學生愛怎么寫就怎么寫,就像走路,完全由他們自己走,老師只不過是向導,指好路就行了。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晝夜不息”。在作文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觀察事物。這對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內容豐富的“資料庫”有很大幫助。當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的儲備達到了比較豐厚的程度,習作就成為展示學生個性的舞臺。例如寫《我的媽媽》,我引導學生回憶生活,尋求多個觀察變換角度觀察,感悟。學生習作的內容沖出了以往常見的“媽媽不僅關心我的學習,而且關心我的成長”等俗套,學生不再為找不到典型事例寫媽媽而發愁。有一個學生的習作是《我討厭青菜》,文章雖沒有正面寫母親的偉大,卻通過作者對青菜的感情變化體現母親為家庭作出的貢獻。
“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在作文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給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身邊的事物,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周圍的世界,“在生活中寫作,因生活的需要而寫作”,讓學生帶著真切的生活體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