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 趙國永 張欣
摘 要: 地理科學專業是高等師范院校普遍開設的一個專業。本文分析了地貌學在地理科學中的地位,指出地貌學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是系統學習地理科學的基石。并從旅游業發展、地貌災害的防治和城市規劃等方面闡述了學習地貌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地貌學 地理科學 地位 意義
地貌學(又稱地形學)以地表過程與形態塑造為主要研究內容,集中反映大氣圈、巖石圈、水圈交界面上的物質遷移與能量轉化、耗散過程,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1-2]。地貌學以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相連為特色,對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都有重要作用。隨著研究手段和技術的進步,地貌學在全球變化、虛擬地球等新的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本文擬首先分析地貌學在地理科學中的地位,其次闡述學習地貌學的意義。
1.地貌學在地理科學中的地位
1.1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間,是地球氣相、固相和液相三種物質的交界面,是有機界和無機界相互轉化的場所。同時,還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由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土壤和生物(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組成,這些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的轉化[4]。
在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中,地貌雖然不是最活躍的因素,但卻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影響和制約其他要素對環境作用的程度。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總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m,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青藏高原如此高大的地形,對氣象、水文、植被、土壤等造成很大的影響。高大的地形阻擋了中緯度高空西風帶,導致西風帶在青藏高原西端分為南北兩支;同時,青藏高原存在,使得我國季風氣候特征更加顯著[5]。對流層中,氣溫隨著海拔升高逐漸減低,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降低約0.65℃[6]。青藏高原處于中低緯度地帶且山體高大,不同海拔具有不同的水、熱組合,進而形成不同的植被、土壤、生物類型等,即形成不同的垂直帶譜。青藏高原南側受暖濕印度洋季風的影響,降雨量較多,熱量豐富,所以青藏高原南側垂直帶譜比北側豐富多樣。同時,青藏高原是亞洲大型河流的發源地,又被稱為“亞洲水塔”,在青藏高原四周落差較大的地方,水能資源豐富,有利于水電站的建設。總之,地貌是自然地理要素重要組成部分,且與其他要素聯系密切。
1.2地貌學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各組成要素的特征、分布及其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伍光和等[7]將自然地理學分為綜合自然地理學和部門自然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特征;部門自然地理學主要以某一個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作為研究對象。
地貌學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中的地貌要素,地貌學屬于部門自然地理學。地貌要素是地球表層不可缺少的環境要素,且與其他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無論是對整個地球表面地貌要素研究,還是對某一特定區域地貌要素的研究,均屬于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范圍,所以地貌學自然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3地貌學是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基礎必修課程
從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得知,地貌學通常與地質學一同開設,是本科生入學后第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即進入地學領域的入門課程;同時,地貌學是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的重要一環,因此該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地理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學校這樣設置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全面了解地質地貌學的基本知識,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貌要素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本科新生入學后學習地貌學,有助于水文學、氣象學與氣候學、土壤地理學和生物地理學等的學習。地球表面地貌的分布特征,影響人口的分布和遷移、企業區位選擇、城市規劃、交通運輸線的選取和建設、人們飲食習俗等,所以學習地貌學,有助于理解人文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的知識。同時,學習地貌學,有助于遙感圖像的解譯。
2.學習地貌學的意義
2.1推動旅游業發展
我國地質歷史復雜,歷經多次大規模的地殼運動,五種基本地貌類型齊備(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并分布廣泛,獨特的地貌類型構成千姿百態的旅游資源。
地貌旅游資源,具有稀有性、獨特性,同時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如由于石灰巖和流水的共同作用,促使我國“兩廣”、云貴等地形成大量喀斯特地貌,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形成峰叢、峰林、孤峰、石林、漏斗、地下河、天坑、天橋、鐘乳石、石筍、石柱等地貌特征,每年吸引大量游客觀光旅游。同時,帶動當地的餐飲、住宿和娛樂業發展,推動旅游業發展。從石林風景區管委會獲悉,2009年元旦至6月20日,大小石林景區接待游客超過115萬人次,門票收入達到1.66億元[8]。
地貌旅游資源是內外地質作用共同形成的具有旅游價值的典型地貌景觀。它是構成旅游資源的重要天然景觀資源,是旅游活動的重要場所。學習地貌課程可以更好地了解當地的自然資源,并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促進旅游業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2.2預防地貌災害發生
災害地貌指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災害的地貌作用與現象。災害地貌主要有崩塌與塌陷、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冰川凍土地區的凍融作用等。
隨著人口增長與區域人口密度的增大,人類在地區表面活動范圍不斷擴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災害致災頻率和破壞程度都顯著增強。2010年8月7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東北部降暴雨,引發特大泥石流,造成1364人死亡,401人失蹤,造成巨大損失[9]。
通過對地貌災害的研究,人們認識地貌災害發生的預兆,從而有效預防和減少地貌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調查區域的地貌特點,確定可能存在的地貌隱患,預測和預防災害地貌的發生,指導人們科學利用自然規律,減少人為誘發的地貌災害,盡可能較少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2.3合理實施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為了實現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所作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要建設好一個城市,必須有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
首先要進行現場勘查,了解城市的基本概貌,熟悉城市的自然條件。每個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地貌環境也不盡相同。如在黃土高原地區進行城市規劃時,由于黃土高原地區降雨量較少,且地下水位埋藏較深,需要考慮城市的水源地選址問題;黃土結構疏松,遇水具有濕陷性,需要考慮地基承重能力,城市排水問題;同時,城市建設和人們日常活動時,注意水土流失問題。
城市地貌與城市規劃緊密結合,地貌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地貌條件和環境評價等基礎資料,繼而影響城市的布局和建設風格,同時城市在規劃中會對自然地貌進行一定程度地改造,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3.結論
地貌學在地理學科中具有重要地位,地貌學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師范院校地理課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地貌學在促進旅游業發展、預防地貌災害發生和合理進行城市規劃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學好并運用好地貌學將是地理科學專業和相關地理人才的基本素質。
參考文獻:
[1]胡世雄,王珂.現代地貌學的發展與思考[J].地學前緣,2000(B08):67-77.
[2]李陽兵.地貌學研究進展簡述[J].地理教育,2010(9):4-6.
[3]郭志永,翟秋敏.新世紀地貌教學的主要問題與改革措施[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2):184-187.
[4]劉南威.自然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5]葉篤正,高由禧.青藏高原氣象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6]周淑貞,主編.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伍光和,王乃昂,胡雙熙,等.自然地理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陳鵬.云南石林半年門票收入1.66億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8/03/content_11819548.htm.
[9]李長江,麻土華.反思舟曲災難事件:如何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J].地質評論,2011(5):68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