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禮 崔雅婷
隨著初中地理會考的日漸發展和成熟,初中地理學科越來越被學校、家長和學生重視,而在教學過程中,最后復習將對學生最終成績起決定性作用,無疑對教師在考前復習階段的準備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對初中地理有效復習,增強復習效果,避免低效復習方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研讀《課標》,抓住重點
依據地理《課程標準》弄清教材每一部分的地位、作用和內在結構,有效整合,復習內容直接指向重點章節。如七年級教材中的地球與地圖、大洲大洋既是地理學科的重點又是難點,要著重復習。還可以根據每次考試中的高頻考點確定復習重點,如中國區域地理部分近幾年考點主要集中在四大地理區域、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我國的地形地勢等方面。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復習時可以將以上內容當做案例,引導學生學會從“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環境與發展”三個方面加以復習并適當拓展深入,其他知識點可簡略復習。如果不細致深入地研讀課標、分析重點,對知識點和知識深度把握不當,復習過程冗長、繁瑣,就會既浪費時間又影響效果。
二、注重基礎,合理引導
基礎知識是整個地理學習的支撐和建造工具,初中地理中的基礎知識主要集中在上冊課本,所以復習時要重點復習突破。首先注重基礎知識的梳理、網絡的構建,有不少高效做法。如復習經線緯線、我國的主要山脈時,將知識列表對比或形成網絡是提高復習效率的好方法。這種復習方法幫助學生將較分散的知識整理集中,把容易記混淆的知識歸類比較,條理清楚,便于記憶,同時能訓練學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或者根據教學內容將本章、本節甚至一冊書的復習內容,以簡單的符號、關鍵性的語言、簡潔的示意圖等形式把教材中的內容概括成簡明的綱要信號。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貌和生態環境之間的聯系,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之間的關系等,這種信號形象、直觀地揭示知識系統的內在聯系和關系,有利于學生記憶、聯想、分析關系,基礎知識復習效果較好。學生通過以上案例的引導,在今后復習過程中可自行對類似內容加以分析和歸納,以點帶面、全面覆蓋。
三、手繪地圖,提高能力
著名人文大師房龍說:“你學好地理嗎?那就看地圖吧;你想學通地理嗎,那就繪圖吧。”可見地圖在地理學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大師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學好地理的方法,那就是繪圖。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與文字是相輔相成的。地理圖像印證文字內容,文字描述圖像。繁瑣的文字記憶起來非常枯燥,這是有些學生學不好地理的一大癥結。要在地理學習中取得突破,繪圖非常必要。如復習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四大地理區域、世界的氣候、地球的公轉時可以用繪圖法(這些內容都為初中地理學習的重難點),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讀圖能力和填圖能力的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想象能力,效果較好。
四、關注熱點,遷移運用
課標明確提出,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學習用以服務生活,所以會考經常提及與地理有關的熱點問題。如我國嫦娥探月工程、馬航MH370、Apec藍、沙塵暴等災害的發生等,所以在日常復習中要關注此類信息,如課前講給學生聽,一起討論或者打印小文章張貼在教室中,在模擬考和平時測驗中充分體現對熱點知識的關注,提高學生對生活中地理的運用和此類題目的應答能力。
鄉土地理是地理會考的熱點方面,因為缺少復習資料,不易抓住重點,所以復習時要與中國區域地理、甘肅地理相結合。抓住主干知識進行了解,如嘉峪關的地理位置、地形與氣候條件;歷史文化及旅游發展等,最好將學生已知的關于嘉峪關的地理知識相互交流并整理成資料,學生既感興趣,又化記憶于無形之中,效果顯著。
五、當堂練習,及時反饋
通過分析近幾年會考試卷發現,絕大部分讀圖分析類試題答案不理想,存在答案夠不到知識點、地理術語不規范、邏輯關系混亂、詞不達意等問題,同時地理學科兼文兼理的特點,一些簡單的計算丟分現象嚴重也是常見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記得多、做得少,實際操作能力差。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適當加強練習,最好當堂練、當堂評、當堂講,提高課堂效率,及時反饋,讓學生迅速發現自己的不足,趁熱打鐵易成型。如此學生會對自己的失誤銘記于心,不犯第二次錯誤。所以,在復習中要適當、適時地設計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強化記憶,提高答題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時可以看到一些老師單純讓學生死記硬背,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這樣不僅讓老師汗流浹背,而且學生復習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在復習中我們要盡量根據教材內容的難度、結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學生的學習能力、操作能力等情況合理設計復習內容和方法,摒棄枯燥,培養能力,提高效率,取得較好的復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