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群
摘 要: 0—6歲的學齡前期是人類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抓住這個關鍵期,給孩子良好的、科學的語言教育,對孩子一生語言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在幼兒語言教育中,存在幼兒園教學觀念陳舊、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忽略家庭教育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從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組織形式、增加原創性語言教學活動類型、加強家庭教育等方面加強語言教育,使幼兒語言全面發展。
關鍵詞: 幼兒語言發展 關鍵期 語言教育
一、語言教育在幼兒語言發展關鍵期的重要性
所謂的幼兒語言教育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遵循語言內在規律,教育者營造相應的環境,引導幼兒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從而促進其語言知識和能力有效發展的活動。關鍵期是指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語言發展的時期,在這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實驗證明:0—6歲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期,0—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兒童學習書面語言最佳年齡。因此,這個時候如果抓住機會,給孩子科學、健康的教育,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的語言能力將得到理想的發展,為他后繼的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當前幼兒語言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陳舊,重“教”輕“學”。
語言教學活動中,依然有一些教師教學觀念陳舊,只重視書本的灌輸,不注重為幼兒創設語言運用的情境,教給幼兒一些學習語言的好辦法,從根本上調動幼兒學習語言的積極性。這種被動式的語言教學方式只能讓幼兒對老師產生依賴性,不能有效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能力,潛在語言開發的能力,遠遠不能實現教育目標。
(二)教學組織形式單一。
我國以往的語言教學組織形式幾乎都是以集體教學形式為主。后來雖然有人大力倡導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接著加入了早期閱讀(分享閱讀亦為其中一種),但因為此時一邊倒地向小組和個別教學等形式傾斜,令不少教師變得不敢組織集體語言教學活動,擔心會被人家說成是“滿堂灌”。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實則不可能達到提高幼兒口頭零散語言能力、促進生生互動的效果。由于導向問題而產生的組織形式單一,幾乎成為另一種“中國特色”。
(三)原創性活動類型狹窄。
雖然我國歷來有談話、講述、討論、游戲等多種類別的語言活動,但由于印刷業發達,圖書等資源較易獲得,因此那些僅用簡單教具,但又對教師本身語言水平要求較高的開放性活動幾乎看不到了,教師過多地依賴圖、文等書面材料進行語言教學活動。如一篇對幼兒園語言教育實踐中活動類型失衡的調查報告指出:談話活動的比率大大下降、文學欣賞活動的比率大大增加。
(四)重“學校環境”輕“家庭環境”。
由于幼兒處于語言習得的初級階段,受其身心與思維發展不健全的制約,只能被動接受家庭、學習提供的語言環境,因此,良好的客觀環境帶來的好處勢必為幼兒良好語言教育提供保障。家庭是嬰幼兒的第一生長環境,家庭環境對0—3歲嬰幼兒的語言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的行為習慣、言談舉止都會深刻影響孩子。父母對于孩子語言發展的觀念、態度,與孩子的交流,甚至為孩子提供的媒介數量等,都可能引發他們迥異的語言發展水平。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家長往往認為,只要為孩子選一所好一點的幼兒園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不是這樣,家庭能否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家長的主觀因素是否發揮作用,幼兒的語言發展有著很大影響。
三、培養幼兒語言發展的教育對策
(一)加強學習,真正轉變觀念,打造優質的語言課堂。
語言課是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和語言能力培養的主渠道,是語言教育的主體。優質的語言課堂的重點應放在:
1.為幼兒自由交談創造條件,讓幼兒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激發幼兒自發、自信地參與語言交流的愿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營造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幼兒敢說想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平等、自由的語言學習氣氛,鼓勵幼兒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大膽表達獨特的想法,教師盡可能地參與活動和孩子進行互動,讓孩子在沒有任何壓力的語言環境中暢言,發揮與自己朋友交談、與老師交往的自主性。
(2)老師可以每日為幼兒增設自由說話的時間,保證幼兒有隨意安排談話內容的自由度。
2.營造語言環境,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1)利用周圍環境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孩子有話可說,教師可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周圍環境,邊看邊說。
(2)為幼兒提供真實有趣的語言運用情境,讓孩子愛說、多說。游戲是幼兒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最佳途徑?;顒邮覂鹊慕巧珔^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娃娃家、理發店、超市、醫院……孩子們津津有味地陶醉在自己的角色里,發現問題,并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從而使語言在游戲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改變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
1.集體教育活動。
全班幼兒共同參與,教師面向全體兒童。短時間提供大量共同經驗,注重教育內容的邏輯性、條理性,兒童在活動中相互啟發,發展自律、合作意識。
2.小組活動。
幼兒分小組進行活動,教師提供環境和材料,發揮間接指導的作用。幼兒自主探索、協作的機會更多,可以充分表現自己,有利于獨立、自主、協作等精神的培養。
3.個別活動(區角活動)。
幼兒獨自活動,教師予以個別指導,有利于因材施教,發揮兒童的主體性。個別活動對師資、設備有更高的要求,對教師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三)增加原創性語言教學活動類型。
1.加強談話活動。
談話是幫助幼兒學習在一定范圍內運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活動。談話因擁有寬松自由的交談氣氛,允許幼兒根據個人感受,針對談論主題說說想說的話,說說獨特的經驗。交談時語言信息量較大,思路相對開闊,想象力豐富,能極有效地促進幼兒創造性語言的發展。
2.加強文學欣賞活動。
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從而學習文學作品中的成熟性語言,為幼兒的語言發展提供良好語言原型。
(四)重視家庭教育的輔助作用發揮。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爸爸媽媽的語言水平、文化修養層次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很大影響,幼兒園老師必須有深刻認識,并通過家校合作等多種形式,開發家長的潛力和能量。要形成在校老師是榜樣,在家爸媽是模范,家長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要講文明規范的語言。
家里有了孩子,家長就要意識到自己的正確榜樣作用,為孩子營造說普通話的氛圍,提高其興趣,因為孩子學習語言,首先靠聽,然后模仿,因此家長此時講話不能太隨便,更不能說粗話、罵人,這是起碼的要求。
2.多與孩子交流,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情緒氣氛有利于孩子使用語言。多與孩子交流既是滿足孩子情感需要,增進親子之間情感的重要方式,又是給孩子創造語言表達機會的重要途徑。父母要舍得安排時間和孩子交談,設計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與孩子交流,啟發孩子們表達思想的勇氣和意愿。
3.耐心、認真傾聽孩子的說話,養成對孩子言語的敏感性。
在談話中,家長首先應該克服的是:打斷孩子的講話,不假思索地做出某種結論性評價或簡單應付有些家長,往往在孩子剛剛一開口講話,沒等孩子把意思表達充分,就簡單地敷衍,影響孩子說話積極性。家長應該有耐心地把孩子的話聽完,這樣會使孩子感到溫馨和放松,提高語言表達積極性,這樣孩子才會在寬松的氛圍中放松語言能力,才能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兢.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0.
[2]陳幗眉.學前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0.
[3]李鋒.基于合作教育的探討家園[期刊論文].華章,2013(34).
[4]張海燕.淺談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期刊論文].才智,2013(7).
[5]戚紅芳.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初探[期刊論文].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