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花
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在新知識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并通過點撥、啟發、引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自主探究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的意識。
關鍵詞: 小學語文優化教學 探究欲望 自學能力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知識傳遞好比“魚”,教學傳授方法是“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毋庸置疑,讓學生形成一套學習方法也很重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其逐漸擺脫對老師的依賴,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在新課程改革中,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才能達到高效,我從以下方面談談對創設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點滴做法。
一、優化課堂教學模式
要建設高效課堂,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從很大程度上說,課堂是否高效取決于學生是否主動學習,是否會學習,能否持久學習。因此,要建設高效課堂,就必須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方面做文章。圍繞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習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我認為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怎樣讓學生在教學中主動探索發現新知?在新知識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通過點撥、啟發、引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自主探究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他們善于發現的問題意識。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2.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
學習語文不能光靠老師教,還要靠學生自己摸索、探究、積累、歸納。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雙手和大腦,讓學生動起來,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教師要重視課堂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愉快合作,讓學生在心理上處于興奮和抑制的最佳狀態,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學生的良好情緒,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
二、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養成背誦習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嚴師出高徒”,我深悟其理,并施之以行。要使學生熟記于心,背誦的方法不勝枚舉:逐句法、分段法、綜合法、時空法、人物法、情境法、情節法、延伸法、對比法、問題法、提綱法、歌訣法、分合法、關系法、循環記憶法、睡前記憶法……我分析講解各種方法的優缺點,根據不同的課文舉例演示,使學生在遇到不同的課文時選擇合適的背誦方式,而絕不是千篇一律。只要給他們規定背誦任務,他們能很快完成。
背誦也許是提高記憶力的最笨辦法,但千百年來成就了無數文人墨客、曠世奇才。我從小學三年級輔導學生背誦,循序漸進,到五年級時,許多學生已有了超常的記憶力,常常做到事半功倍,從而節省了時間,學習更多的內容。另外,背誦最大的好處是:學生在熟記的同時使文字形象化于腦中,促進了識字教學。
三、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網絡時代,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網上教學、網上答疑,沒有網上找不到的題型,沒有網絡處理不了的問題。網上學習已不是時尚,而是一種最方便、最快捷的學習工具。可以預見數年后:小學教師將成為主力軍,除了傳授基礎知識外,更偏重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傳授、自學能力的培養;中學教師將會減少過半,有的只是輔導教師和生活教師及德育活動教師。那滔滔不絕的演講聲將輝煌不再;高中和大學又會是另一番景象,這里只是給學生提供學習的場所,將很少看到教師的身影。也許這是危言聳聽,但高速發展的時代將證明一切皆有可能。
四、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
始終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這顯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因為無論是預習、復習,還是施問、回答等一系列教學活動,都可貫穿這一原則。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因此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目的是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掘其潛在能力,為實施素質教育服務。我們在組織教學時要把分層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力求量體裁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教學中,不僅要開發學生的智力,而且要教學生會學;不僅要教學生怎樣做人,還要教學生怎樣生存。如四年級課文中《落花生》一文,教師為使學生充分而深刻地理解“父親”所說的話的深刻含義,舉了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學生,把思想教育主線貫穿在語文知識教學中,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既使學生掌握了這篇課文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又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道理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認識和信念,教會了學生求知,教會了學生做人。
我大膽地進行了這一教學改革,卻在困難、冷嘲熱諷和各方面的摧殘之下夭折,但我始終認為這是未來小學教育的方向。我仍將努力進行課堂改革,使其課程規范化、具體化,以迎接未來小學創新教育之洪流。
教無常態,教無定論,教師不可能千人一面,萬人一腔。小學教育將撐起舉國振興之大廈。小學教師只有與時俱進,探索創新,才能適應明天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晶.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之我見[J].學周刊,2014(28).
[2]陳梅珠.構建互動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J].時代教育,2014(18).
[3]劉春梅.淺析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創建[J].學周刊,2014(11).
[4]劉秋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高效策略芻議[J].文理導航(下旬),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