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芬
摘 要: 作文沒有典型的素材,文章就沒有充實感,主題難突出。觀察生活,提煉觀點;認真聽課,學會遷移;關注時事,感悟生活,是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三種好方法。
關鍵詞: 積累寫作素材 觀察生活 學會遷移 關注時事
現在學生的寫作,并不缺少優美的詞匯、豐富的語言,但寫出來的文章往往空洞,讓人讀起來索然無味,為什么呢?因為作文沒有典型的素材,所以文章沒有充實感,主題難突出。那么如何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呢?
一、觀察生活,提煉觀點
平時應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密切關注生活中接觸到的人、事、物,形成自己的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因為寫作來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一個對生活敏感的學生,其感情世界一定是豐富多彩的,其筆下的文章一定是貼近生活、感人、有說服力的。有個學生就自己的身邊事,寫下了這樣一篇《不該丟失的傳統》的考場文章:
最近我的小妹又迷上了京劇,整天纏著樓內的張爺爺教她唱戲。每天放學回家,總能聽見她如黃鶯清脆的聲音在樓道內回響,有時是簡單的二拍,有時是復雜的說文。看著她倒騰著那些曲子,我不禁有些疑惑:小學生年齡的妹妹,怎么不去喜歡周杰倫蔡依林,反倒來喜歡上這種少人問津的京劇?當我想問她的時候,她又不知跑到哪兒去了。
一天放學回家,破天荒地沒有聽見小黃鶯嘹亮的清唱,于是放書包我便直奔張爺爺家。敲開張爺爺家的門,便看到了這樣一番滑稽的景象:妹妹穿著大大的戲服,跟著張爺爺在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反復練習,連我來了也不知道。只見妹妹由笨拙到熟練,一個漂亮的轉身帶動身上的戲服的彩色流蘇,宛如在臺上的名角一樣耀眼。一曲終了,妹妹發現坐在沙發上的我,一個勁地問我好不好看,我秉持著“小孩子不能夸”的想法,板起臉來說“繼續努力”。妹妹卻絲毫不介意,只是扯著張爺爺,直嚷著要一套合身的新戲服。張爺爺無奈又好笑地看著我向我求救,我不忍拂了妹妹的興致,裝做沒看見。張爺爺發現沒有人可以幫他,只得先應承下來。
回家路上,我問起了妹妹學京劇的原因,她小心翼翼地將一份報紙遞給我。我粗略地看了看,上面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即將遺失,誰來繼承它?其中名列首位的便是這京劇。原來妹妹不僅是因為喜歡啊!妹妹對我說,現在的人們只喜歡高科技,現代化,誰還會關注這些?其實這些才是最精彩的、最動人心的寶物!
回到家,我反復看了報道,才發現我對自己中國的古文化多么不了解,甚至是全然不知!妹妹說得對!中國文化得由中國人發揚,在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曾經美好的東西。我想我也許也要去學點什么了,可不能丟失了我們祖祖輩輩留的東西。
這位學生的觀察很細致,由生活中妹妹的一個興趣愛好,敏感地捕捉提煉到一個很好的主題——不該丟失的京劇等中國文化傳統,以小見大,主題突出。
二、認真聽課,學會遷移
教科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每一個事例都是很好的素材。告訴學生:只要用心聽課,調動情感、態度、價值觀,就可以受益良多。有個學生在學完《給巴特勒的信》后,情感激蕩,有感而發地寫下了這樣一篇文章:
如果上帝給了世界十分的美麗,九分給了圓明園;如果上帝給了世界九分的哀愁,九分給了圓明園!——題記
曾經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叫做圓明園。
圓明園的一生是由兩個150年構成的。第一個150年,圓明園讓中華民族為之驕傲,它被譽為“萬園之園”,是東方藝術中最杰出的代表,圓明園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美,是我們心中的一塊瑰寶!
然而,第二個150年,圓明園成了我們華夏兒女心中的一道痕,每當提起它,內心總隱隱作痛。1860年的10月,英法兩個強盜氣勢洶洶地闖進了圓明園,他們不僅對圓明園里的奇珍異寶進行洗劫掠奪,甚至對圓明園做出了更野蠻的行徑:他們用無情的烈火摧殘燒毀這一座世界奇跡的圓明園!三天三夜的熊熊烈火讓圓明園這個世界奇跡瞬間消失,成了一片殘垣斷壁;三天三夜的熊熊烈火無情地刺痛了每一個華夏兒女的眼睛,烈火肆虐,灼燒了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心!火停后,圓明園只剩下一片廢墟!而我們的心中,也留下了一道疤!
150年前,在圓明園燃起的熊熊烈火,留給我們中華民族的,不單是血的教訓,它更是一個朝代從興盛走向衰敗的見證,它記錄了中華人民所有的榮耀和屈辱;150年后,心中的那道疤已形成了一道痕,雖歷經150年的滄桑歲月,那道痕仍深深地烙印在中華民族人民的心中,時刻提醒我們:銘記國恥!
如今,一片殘垣斷壁的圓明園能否夠恢復昔日的風貌?我不得而知。然而,這道痕,任憑誰也無法,也不能忽視,它會讓我們更加明確今后的路該怎樣去走!
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其強烈的情感在激蕩,可以感受到其真正在讀文章,用心與作者共鳴,并很好地做到了知識的遷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三、關注時事,感悟生活
明代顧憲成希望學生能: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如果平時學生在讀書之余,也能關注新聞時事、國家大事,并且適度地在文章中滲透,或做寫作的導入、緣起;或做文章所要突出的重點、反映的現象;或只是單純地做個聯系的材料,都是不錯的。這樣能使文章有現實的針對性,讓作文更有生命力。同樣是考場作文,有位學生就在聯系時事中,讓主題更有針對性,題目是《不該丟失的責任心》:
有這么一位學者說:“當你被投入這個世界的時候,責任——也便與你一起被投入這個世界。”
責任,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小到個人,一位母親要對自己的孩子負責;大到國家,領袖要對數以萬計的國民負責……
提到“彭宇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吧?事情追溯到幾年前的一天:
一位青年人將摔倒在地的老人扶了起來,并送到醫院治療。可令誰都沒想到,老人竟反咬他一口,將這位青年人告上了法庭,索取賠償……而這位青年人就是彭宇!
事情的經過再清楚不過了:彭宇是出于一份責任心,將老人扶了起來,沒想到沒有得到一句感謝,卻換來了“被告”。這不禁讓人擔憂:倘若再有人摔倒,誰還敢去攙扶?因為他們都不想成為第二個“彭宇”!
但是,難道能因為這樣就無動于衷嗎?難道能因為這樣就喪失了人最美好的責任心嗎?不,人在做,天在看!事情的真相往往會有公之于眾的一天!請不要丟了它——責任心!
就拿最近的日本地震來說,地震接連引發了核危機。日本政府向外界隱瞞真相,將大量核污染的水排向大海,構成了鄰國的危機……他們可以為了對自己的國民負責不惜一切代價,那么對地球村呢?難道能為了本國就將別國的安危棄之不顧?難道能為了保全自己,就喪失對他國的責任心嗎?不,無論到任何一個時刻,責任心都不該丟失!
因為有了責任心,陳嘉庚——使無數孩子圓了上學夢;因為有了責任心,董存瑞——誓死炸毀敵人的碉堡;因為有了責任心,毛澤東——領導建立了新中國,為百姓謀福利……
責任心,不該丟失!不該丟失啊!
語文就是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只要教導學生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用心體會生活、感悟生活,處處都有寫作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