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單元主題教學,最大的特點是以單元主題為核心,遵循“整體性原則”,以一個單元的教材為單位組織教學,進行整體設計。如果把單元主題比作一根藤,一篇篇課文比作藤上的瓜,形象地說,單元主題教學就是以藤串瓜,進行整體設計,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以達到省時高效,還要加強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它是一種思想主題的整合,是課內與課外的整合,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實現(xiàn)學生的海量閱讀。
我校自推行閱讀語文單元主題教學模式以來,每一位語文教師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實踐。教學中,我認為引領主題是很重要的步驟,它不僅關乎閱讀教學的質量,而且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我想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三句話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每冊教材都按照一定的主題編排,一般以八個單元為體系,每個單元開始之初的導讀課我都很重視。因為它上得好可以起到兩個好的作用,一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啟發(fā)學生對主題的思考。如“自然”這個單元,導讀課上,我除了將下載的自然風光圖片播放給學生觀看引發(fā)驚嘆以外,還讓學生談談他們對大自然是如何理解的,人與自然應該有一種怎樣的關系?創(chuàng)設了恰當?shù)恼Z境,引發(fā)了合適的情勢。
比如在教學《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時,我找來奇石、仙桃、猴子、仙人、金雞、仙女、獅子、天狗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美麗的風景、形狀各異的圖片呈現(xiàn)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黃山奇石了。看到他們都有了了解課文的需要,我便不失時機地提出:“誰能說出黃山石頭奇特的理由,誰說的最充分老師就讓大家先欣賞他推薦的那塊奇石?!焙⒆觽儌€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凹とぁ睒O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對黃山美景的向往和探究黃山奇石的熱情。學生在動情地讀、主動地思、爭相地說、投入地看中盡情感受黃山的奇妙,教學任務就在其樂融融中較好地完成。
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當進入一個單元后,學生的閱讀視野便開闊起來。因為將近十余篇的課文學習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內涵,不管是精讀的還是略讀的,不管是長篇的還是小段的,都會從不同層次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善的指引和真的啟迪。這時教師必須用典型的事例幫助學生深刻地領悟主題,多角度加深理解,一般有三種:
1.緊扣題眼巧質疑。如《永生的眼睛》全文九個自然段表達的主題是奉獻。教師設疑:一個人的眼睛為什么能永生?它對應的是父親的哪句話?誰的眼睛得到了永生?永生的實際意義是什么?
2.抓住重點多解讀,較長篇幅的文本不必逐詞逐段地分析,而應就重點段落展開多層次解讀。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要重點對公開實驗部分進行探究,以此為關鍵輻射前因及后果。當時人們前后不同的反應揭示了什么?他身上所蘊含的科學精神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當伽利略走下比薩斜塔后你最想對他說什么?人們是怎樣信奉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對重點段的剝筍式層層解讀,會讓他們透過事件觸及科學的本質東西,這就是主題包蘊在文本中的應有價值。
3.面對人物深探究。著名人物以其非凡的成就和卓越的人格魅力影響普通人的心靈,當閱讀他們事跡的文章時,最好以深遠影響為核心,進行全方位的探究,詮釋和領略其偉大之處。如《普羅米修斯》,要圍繞他為什么不畏艱險盜取火種這個舉動引導主題:神話傳說中的他為什么靈魂如此高尚?他的舉動代表一種怎樣的正義力量?他身上的什么精神讓大家震撼不已?你是否有勇氣面對他?
三、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閱讀語文的全部目的是為了對生活有所啟示。文本展現(xiàn)的內容其實是閱讀生活的片斷和范例,它啟迪人們追索,引導人們高尚,帶領人們審美。所以,主題的升華是有意義的,絕不是空洞乏味的。那種只進入意境而沒有走出來的情形本質上是沒有把書真正讀好。古人“薄—厚—薄”的讀書法很有道理,我們就是要先把文本短短的內容讀厚,停留但不囿于其中,然后一定要從厚實中走出來,提煉成關鍵的語句,沉淀出有價值的東西,以啟迪學生的現(xiàn)實人生。因此,主題要內化為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正確的思考,外顯成表達的片斷。單元結束時一般有讀后感和主題習作深化主題,凈化學生的心靈。
如我在教《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時,并沒有過多地講述“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的道理,而是讓他們以自己閱讀,向老師提問,同學交流等方式學課文,老師只是適時地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并聯(lián)系實際生活,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你遇到過比自己弱小的人嗎?說說你是怎樣保護弱小者的?”學生先是相互交流,然后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說:他幫助弟弟、妹妹拿東西;有的說:他幫助生病的媽媽買藥;有的說:他主動攙扶多病的奶奶曬太陽……學生的發(fā)言妙語連珠,把口語交際有機地滲透到本課的學習中,讓語文的學習變得充實而靈活。
總之,引領主題直接顯示著閱讀語文的品質,代表著單元主題教學的高度。它像一根美麗的紅線串起了課例片段的顆顆珍珠,讓我們每天撿起一片精致的貝殼,掛在孩子們稚嫩的胸前,讓心靈自在地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