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俠
1.借助實物演示、創設情境,建立認識的基礎,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的啟蒙教學。
低年段“解決問題”部分改變了過去應用題呈現形式單一、結構呆板的情況,以情景、對話等方式出現。例題和習題安排形式多樣,如圖畫、卡通、表格、文字等。因此,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掌握和熟悉“解決問題”的各種呈現方式,培養學生善于從各種生活情境中捕捉數學信息、尋求數學問題、分析數量關系、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例如:在學習“10以內的認識及加減法”時,利用實物演示、創設情境,讓學生不斷完成各種實際操作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加”、“減”的意義,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水平。例如“桌上擺2根小棒,再放上1根,數一數,一共有幾根小棒?”;“桌上擺5根小棒,拿走2根,數一數,還剩幾根小棒?”。通過師生操作演示和口頭敘述,加深學生對這些數量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對完全以圖出示的題目,應訓練學生看圖說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借助語言活動促進認識的升華。
2.改善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習慣。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反思質疑等是需要重點培養的學習習慣。在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或者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改善學習方式,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如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一課,教師首先呈現兩個分數3/5和4/9,讓學生試著比較大小。學生容易想到的方法是:畫圖、化成小數、通分成同分母分數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問:根據剛才的方法,你還能想到其他方法嗎?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有的學生提出:既然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數比較,也就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數來比較大小;3/5中分子3超過了5的一半,而4/9中分子4不足9的一半,所以不必畫圖,可以判斷大小……教師沒有把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直接告知學生,而是鼓勵他們激活已有的經驗,特別是在已有方法的基礎上通過獨立思考,探索出新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另一方面體會到數學思考的樂趣,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3.教學要植根兒童的“數學經驗”。
數學知識不僅包括被整個數學共同體所認同的“客觀性知識”(科學形態的表征),還包括從屬于學生自己的“主觀性知識”(個體認識的表征),即帶有鮮明個體認知特征的“數學經驗”。學生的數學經驗反映了其對數學的真實理解。在哲學上,所謂理解是指理解者在其“前理解”的基礎上與理解對象達到一種“視界融合”的過程,是意義不斷創造與生成的過程。顯然,這里的“前理解”包括兒童的“數學經驗”。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數學經驗,主動了解學生的數學經驗,讓數學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發揮數學經驗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例如,在“折線統計圖”教學中,我首先呈現條形統計圖并進行分析,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然后引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條形統計圖,并用手比畫氣溫的變化趨勢,同步畫出軌跡,把條形的頂端簡化為一點,自然引入折線統計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兩者的異同,突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這樣的教學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使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的理解更深入。
其實,兒童的“前理解”不僅包括“結構性知識”,更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經驗背景”。兒童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成人的思維策略或模式,他們要調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過濾和解釋新信息,以至于同化它。正因為如此,兒童與其說是“學習數學”,不如說是兒童經驗的“數學化”。
4.在計算教學中加強估算訓練,學會對結果作出合理解釋。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新教材同時把原選學的估算內容作為必學內容。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加強估算教學,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學會對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
5.正確處理知識遷移關系,啟發思維。
知識遷移現象是學生認識結構的形成和發展的自然產物。在教學過程中若做到正確遷移,就能促進學生認識結構的形成和發展。無目的、不正確地遷移會導致學生認識的誤區。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遷移活動。比如: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除法中商不變規律是相通的。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說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系。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活動,將商不變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遷移到比的基本性質。從而使用權學生形成對新知識的認識結果,還可以引導學生走進負遷移誤區,防患未然,促進認識知識結構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6.教師要重視收集學生的信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是非常嚴謹的學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就需要教師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法,這樣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反之,如果教學方法用得不妥當,教學難度就會隨之變大。在新課改背景下,整個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則起引導的作用,靈活運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數學教師要通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得知教學方法實施的效果,了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教師要重視收集教學信息,保持高度敏感,關注每一個教學環節,通過這些途徑及時了解學生對于與教師所實施教學方法的看法,才能更好地改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學習關于“認識負數”的相關知識時,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負數這個概念會很陌生,因此教師應該重視這一點,制定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增強對負數相關知識掌握的能力。在課堂上要讓學生了解到負數在我們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可以出示一些與負數相關的問題,如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300元,三月份虧損300元,又如六年級上期轉走5人,本學期又轉來5人,等等,通過這些相反的事例引出正負數,從而達到本次課堂教學的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