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 朱玉蘭
摘 要: 高校文化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機結合。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環境建設和圖書館員整體素質提高對高校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文化發展 聯系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文明傳播的窗口;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重要的教學輔助部門,是高校師生文化學習、科學研究和思想交流的中心平臺。其建設規模,文獻信息資源配置和管理水平對高校教學質量、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及科研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辦好圖書館就等于辦好了大學的一半。”
一、高校圖書館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張忠鳳,2007)。圖書館文化是圖書館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圖書館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為謀求生存和發展,在長期的文獻情報活動中形成的,是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文化的構成要素廣泛,涉及思想理論、道德規范、服務藝術、價值觀念、管理作風、精神風貌、制度、組織、行為模式等。高校圖書館文化由表及里可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一)沒有物質文化,校園文化就無從談起。
有人說,當今高校的大樓多了,大師少了,可換個角度想,如果沒有完善的設施,沒有合理的構建,沒有舒適的環境,那么怎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怎能激發師生的學習熱情。因此,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圖書館經歷了由閉架到開架,由手工到自動化,由以“藏”為中心到以“用”為中心的巨大變革,圖書館的建筑理念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如圖書館建設的基本原則是:適用、高效、靈活、舒適、安全、經濟、美觀、節能、環保等。
(二)豐富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發展的最終目標。
一所學校,之所以充滿生機活力,充滿文化氣息,是因為學校擁有獨特的精神文化。這種文化體現在師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體現在師生的心理素質和思維方式上,體現在校風和學風上。追求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發展的最終目標。
(三)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發展的保障。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的規章制度是為了強化學校的管理,規范師生的言行;是為了師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度是面向全局,適應學校進一步發展設立的,它能促進學校平穩、健康發展。
二、高校圖書館與高校文化發展的必然聯系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明確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履行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為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服務。”這一規程強調了圖書館的教育職能,這與校園文化發展的宗旨是一致的。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工作人員素質高,有條件、有能力參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我國圖書館界來說,正面臨德國社會學家哈馬斯所說的時間性壓力,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在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文化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向傳統,社會乃至外國文化汲取營養,另一方面對校內外讀者,對社會,對外產生交流輻射。
(一)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提高了讀者思想境界、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
高校圖書館是信息資源聚集的場所,包括紙質圖書、網絡資料、音像和光盤,這些資源內容豐富,有悠久的傳統文化,有符合時代精神的民族文化;有本土的本國文化,也有引進的國外文化。有深邃的哲理思想,有“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有“以和為貴”的和諧理念……徜徉書海之中,讀者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高校圖書館的外部設計和室內布局充分體現了學校的文化底蘊。
圖書館室內書刊滿架,墻壁上懸掛著名人字畫,充滿了濃郁的書香氣息,身處這樣舒適、便捷、文雅的環境中,定能神清氣爽、身心愉悅,提高學習效率。高校圖書館作為面向全校開放的知識和信息中心,具有集服務性、專業性、技術性、研究性于一體的獨特優勢,通過連續系統地收集、保存、組織、開發并傳遞文獻信息,為師生閱讀學習提供保障。
(三)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在學校文化發展中應發揮重要作用。
列寧說:“圖書館員是圖書館事業的靈魂。”他們文雅的舉止、禮貌的用語、微笑的服務讓師生感到溫馨愜意,讀者能夠在和諧愉快的文化氛圍中互動交流。圖書館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包括日常行為規范、崗位職責和獎懲制度等,這在規范圖書館工作人員言行的同時,也對讀者進行了約束,增強了他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意識,保證了圖書館工作的順利開展,對和諧校園建設和校園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高校圖書館如何促進校園文化發展
一座布局合理、格調優雅、裝飾美觀大方、服務熱情周到的圖書館不僅凸顯了圖書館知識殿堂的人文環境美,而且蘊含一股濃厚的文化韻味,使廣大讀者在利用圖書館時,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悅,并對圖書館流連忘返,這不僅使圖書館的價值得到最大實現,而且提高了讀者的人文修養。(王浩,2013)
(一)高校圖書館要有計劃、按比例地購置各種信息資源。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一所學校可能什么都齊全,但如果沒有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也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很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么,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高校圖書館現有的運行機制部門多,管理頭緒多,資源、人員配置分散,造成了圖書館人力資源、財力資源、讀者時間和精力的嚴重浪費,阻止了圖書館投資效益的最大化。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既要有紙質文獻,又要有錄音帶、光盤等形式的電子文獻。(楊東銘,2013)
(二)利用自身的環境與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一個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本身就具有教育職能。”作為傳承文化的載體,圖書館建筑不但要講究質量,更要融入文化,展示文化脈絡,這樣才有恒久的吸引力。讀者走進圖書館,呈入眼簾的是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圖書館可利用自身的環境與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演講賽、辯論賽、讀書沙龍和學術講座,吸引更多師生參與,營造美好的文化氛圍,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文化、體味文化,提升高校文化的層次。
(三)借助最先進技術實現圖書館的教育職能。
在第62屆國際圖聯大會上專家明確提出:“當今,擁有圖書和其他館藏資料已不再是圖書館的主要職能,只有借助最先進技術,能查到所需信息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這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獲取的方式越來越多,可供讀者選擇的平臺越來越多。在數字環境中,圖書館利用數字資源和網絡環境,造就了一所沒有邊際的大學。社會民眾通過圖書館獲取知識、接受繼續教育、終身教育。
四、結語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社會激蕩之時,對于文化究竟采取何種態度,這是一個由世界觀決定的根本問題之一。圖書館作為一個文化機構,其自身也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指引和規范著圖書館工作。2011年10月18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6項奮斗目標:公民素質提高、文化產品豐富、文化服務均等、文化產業多元、開放文化格局、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并提出了與高校有關的具體措施,包括: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高校圖書館與文化事業單位協同建設等。這是黨和國家的文化事業和圖書館事業發展政策,也是向包括圖書館在內的文化界提出的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忠鳳.淺議建立有利于內部知識共享的圖書館文化[J].圖書館論壇,2007,2:32.
[2]王浩.圖書館建筑中的人文關懷——以南京大學杜廈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2013,4:137.
[3]楊東銘.弘揚書香文化助推校園文化建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營造書香校園的嘗試[J].圖書館,201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