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掌珠
摘 要: 本文主要闡述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以及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方法。
關鍵詞: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歷史教育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特別歷史教育對幫助學生堅定正確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下面結合日常教學談談歷史教學中如何貫穿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一、充分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性
在應試教育中,歷史教育本來就是一門弱勢學科,加上中考對學校教育的導向作用,使得初中歷史教育中的情感價值觀教育很難在實際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因此在平時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擺脫傳統歷史課的枷鎖,重新認識歷史課和歷史課教育,把學生情感價值觀的突破作為教學重點。如我在上北師大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3課《偉大的開端》的時候,事先收集很多有關五四運動和中共誕生的圖片和影視等資料。然后上課時播放給學生看,果然學生對此產生很濃厚的興趣,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反響強烈,對視頻中的資料進行積極討論并聯系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親身經歷談感想體會,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采用灌輸方式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在實現三維目標的過程中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在實現過程中的區別,急功近利,人為地縮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周期,認為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能通過教師的講授而讓學生掌握、獲得,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可以通過說教實現,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隨便加諸在學生身上。
(二)讓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自發形成。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基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問題依附于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之中,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正因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關系緊密,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認為把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講授清楚,使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目標充分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自然得以升華。
三、如何在教學中貫穿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一)課前,教師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而且應該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培養和升華。教師應注意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努力把基本思想道德觀點、原則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全面落實課程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內容目標中有關過程性目標與結果性目標的陳述,從而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課中,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教師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各自特長出發,主動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和探究的過程,富有個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利于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比如,上《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時,通過了解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及新文化運動的情況,培養學生勇于創新、不畏艱難、堅定信念等精神。在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的同時,教師還必須重視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理解、認同、確定正確價值標準的能力。
(三)課后,教師應把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學生關注的、有意義的題材,如時事政策教育、黨團活動、班級活動等,與課堂教學建立互補關系,從而使課程的實施面向學生整個生活世界,形成網絡式教學系統,以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比如教學《社會生活的變化》時,課后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培養學生從實際出發觀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待問題。
有人形象地把教育和教學比喻為孿生兄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歷史教師應該把歷史課當做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陣地,當做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課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新課程理念中對教學目標的新要求,是為實現學生發展必須實現的目標,尤其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必須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