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申
摘 要: 幼小銜接問題是長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關注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難題。孩子入學后產生厭學情緒、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問題,多是由于幼小銜接不當所致。處于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兒童具有不盡相同的身心發展特征,幼兒園和學校兩個方面分別做工作,共同解決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對促進人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幼小銜接 雙向互動 相互銜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小銜接指由幼兒園進入到小學低年級在教育中的連接。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根據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而設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務的教育結構,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不同的教育階段。連續性規律決定了銜接存在的意義。
1.教育的性質、內容不同。幼兒園是一個保教并重非義務教育機構。幼兒以游戲為主,教師的指導方法靈活多樣,沒有考試制度。小學教育屬于義務教育階段,主導活動是根據國家統一計劃、大綱規定的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學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氛圍嚴肅。有一定的家庭作業和必要的考試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幼兒園的生活節奏是寬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活動的時間較多,生活管理不帶強制性。小學階段的生活節奏快速緊張,作息制度非常嚴格,每天上課時間較長,紀律及行為規范帶有強制性。
3.環境設置不同。幼兒園環境的設置生動活潑,色彩亮麗,有許多活動區域,在其中有豐富的活動玩具和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擺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游戲及同伴進行交往。小學教室的環境布置相對嚴肅,成套的課桌椅排列固定。學生自由選擇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
4.師生關系不同。幼兒園教師與幼兒個別接觸的機會多,時間長,涉及面廣。師幼關系融洽和諧。幼兒的安全感和被愛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小學師生接觸局限在課堂之內,個別接觸少,涉及面較小。
小學生活對幼兒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兒童初入學時由于幼小銜接不當經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會適應方面及情緒方面的不良適應表現,如食欲缺乏,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降低,不會和諧交往,厭學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初入學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并對其今后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影響。搞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既有利于兒童入學前后的學習和發展,又為以后終身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些幼兒園把入學準備片面地理解為認字,做數學題,像小學生一樣寫作業、背誦課文。由于教學內容背離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不能或不甚理解,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不但不利于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極大地挫傷幼兒的學習興趣。不僅影響幼兒上小學,而且影響他們今后對學習的不良情緒。幼兒園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1.時間上互相靠攏。幼兒園在集體活動時間的安排上適當延長,大班下學期集體活動時間安排在三十分鐘左右,讓小朋友在心理上、時間概念上做好準備。
2.學習習慣和常規要求上互相銜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在大班后期可以進行專門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要求。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老師加強對孩子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日常生活中,老師盡量少地使用在小、中班時對幼兒常用物質獎勵法,注重激勵幼兒發自內心的對事物的專注和興趣,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3.培養幼兒大膽與人交往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樣、游戲等培養孩子真誠、善良、熱情、守信的良好品質。另外,還可以參觀小學、“大帶小”活動、“與小學生聯誼”等活動,帶幼兒參觀小學的升旗儀式,小學的早操,以及小學生上課,使孩子們在了解哥哥姐姐們的小學生活的基礎上,大膽與各類伙伴交往,激發上學欲望。
4.營造環境氛圍。注意改變活動室的布局,在大班后期將集中圍坐式的環境改變為分隔式區域型環境,根據教學活動需要,還可以按小學班級式教學環境進行布置。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學校雙向互動、相互銜接的過程,但幼小銜接呈現出幼兒園單方面迎合小學的現狀,小學缺乏對幼兒園大班幼兒學習環境、特點及入小學前心理需求的了解。小學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1)幼、小教師互動。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相互聽課、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探討縮小差異的辦法。例如,一年級教師到幼兒園大班聽語言、計算、美術、音樂、體育、游戲等課程,了解大班的教學內容、方法、原則及孩子的表現,從而使教學力求生動、活潑,培養學生動眼觀察、動口說、動腦想、動手操作的能力,充分體現一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另外,小學低年級教師應該學一些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之類的學科,增強教學趣味性。
(2)課程學習方法上過渡。教師從一年級孩子喜歡兒歌入手,除了采用傳統兒歌引導兒童學習拼音字母的音、形外,還啟發兒童自己動腦、動口編兒歌,使兒童主動參與學習。在音、體、美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以往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根據不同學科和不同內容,安排學生不同形式的座次,有圍坐式、小組討論式、半圓式、自由式等,這樣既提供了與人交往的機會,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與幼兒園一貫的教學方法即以游戲和活動為中心的方式十分吻合,大大減少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的不適應。
(3)營造充滿童趣的學習環境。把教室裝扮得更貼近孩子的生活,畫上孩子們喜愛的圖案。評比欄上的“優”、“良”、“及格”、“不及格”等評語改為笑臉、無表情臉和哭臉,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使枯燥生硬的評比變得生動有趣,易于孩子接受,生動形象地激勵學生力爭上游。還可以在墻壁或者黑板報上工整地寫上“我長大了”、“我能行”、“相信我”等提示語,減輕兒童剛入學的心理壓力,消除兒童的疲勞、精力不集中、自信心降低、害怕上學等不良現象。
4.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注重師德修養和專業能力的展示,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在學生心中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讓學生喜歡老師,從而喜歡學習。
兒童身心發展是一個不斷矛盾統一、完善變化的過程,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在發展過程中,相鄰階段既有不同質的特點,又是互相聯系逐步過渡的。幼小銜接既不是幼兒園小學化,又不是小學幼兒園化,雙向準備才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