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源 王呈平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形式的協作學習,每一位學生都是小組合作學習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個體的合作學習行為將直接影響合作學習效率。學生的合作學習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通過指導、培訓和實際操練才能建立和發展起來。因此,研究和探索合作學習中學生個體學習行為的有效性,對增強合作學習教學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有效合作學習行為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皮亞杰(J·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它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因此,學生自主學習品質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沒有自主性支持的學習猶如“無源之水”。合作學習依然如此,自主性是合作學習行為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合作學習的基本教學方式是在教師的安排指導下,學生在小組內自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生自主能動學習為主,教師在其中只起主導作用,把學生擺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很顯然,如果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學習行為就缺乏動力與激情,合作學習只能成為一種空洞的形式,談不到有效。
2.責任性。個體責任是有效合作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斯萊文指出:使“合作學習”真正成為有效教學方法的兩個基本要素是“小組獎勵”和“個體責任”,其中“個體責任”是兩者的重心,即“要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為小組共同成功作出平等的貢獻”。合作學習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必須承擔一部分任務,并在完成自己負責的工作的同時為本組任務的完成負責,其實質是讓每一位學生都體現自身價值,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從而共同進步。所以,強化小組成員的個體責任意識,使小組活動協調一致,是保證合作學習行為有效的前提和基礎,否則,缺乏責任性的合作就如同一盤散沙,不但影響小組合作學習質量,反而為不主動學習的學生提供“避風港”,這恰恰是與合作學習目標相悖的。
3.互賴性。道奇認為,在合作性社會情境下,群體內的個體目標表現為“促進性的相互依賴”。在合作學習情境中,個體學習行為依賴于他人學習行為,個體目標的實現依賴于他人目標的實現,并且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最終達成群體目標的實現。合作學習中小組成果的取得是所有小組成員學習行為結果的綜合體現和有效生成,因此,互賴性是合作學習行為的重要特征,決定小組學習任務順利完成。從社會互賴理論看,合作學習行為的互賴性應該表現為:其一,互信。互信是一切群體活動的基石,缺乏互信就缺乏安全感,就會造成猜疑、妒忌和不合作。美國管理者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理念:如果連起碼的信任都做不到,那么,團隊協作就是一句空話,絕沒有落實到位的可能。其二,互勉。也就是要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行為意識,有了這種行為意識就可以積極主動地做任何促進小組成功的事。其三,互助。互助是行為互賴性的具體體現,是形成合作學習“合力”的根本要素。互助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補、互促,從而達到互進。
4.平等性。在一個班集體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是真實存在的,但這種差異會造成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不平等性,甚至可能被歧視和遺棄。選擇理論認為,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重要場所。學生到學校學習和生活,主要需要是自尊和歸屬等。許多學生正因為在課堂上得不到認可、接納和表現出對別人的影響力,才轉向課外活動、校外小團體等尋求滿足自己需要的機會。合作學習中采用異質分組方式,使具有差異的學生經常在一起自由、自主地交流、討論,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平等、更民主,因而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有效挖掘各自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合作學習可以為學生創造找到自尊和歸屬的環境,而在這一環境中,每一位成員學習行為的平等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恰當表達、仔細聆聽、友善質疑、適時幫助、共享信息、適當妥協、巧妙談判等。
二、有效合作學習行為的養成
1.培訓合作技能。學生的合作學習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為此,必須通過必要的指導、培訓和演練,使學生具備有效的合作學習行為,為有效合作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合作技能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合作,合作技能包括:分工技能、社交技能、協作技能、表達與溝通技能、辯論技能等,通過這些合作技能培訓,學生形成有效的合作學習行為模式。通過調查發現,在農村中小學學科教學中,雖然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可是學生并沒有得到相關培訓,很多學生根本沒有真正理解“合作學習”方法,更談不上合作技能。合作學習中,組內經常出現沖突不斷,造成小組學習內耗,主要因為學生缺乏基本合作技能。因此,教師要通過專題講座、模擬演練、課堂操練等形式,對學生開展合作技能培訓,讓學生真正掌握合作學習要領,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符合“合作學習”要求,提高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2.提升團隊意識。合作學習主要是以小組為基本單位的學習方式,不論人數,不論合作采用哪種方式,諸如問題式合作學習、表演式合作學習、討論式合作學習、論文式合作學習,還是學科式合作學習等,最關鍵的是組成一個學習團隊,每個成員的學習行為都要以團隊目標和利益為核心,因此,提升團隊意識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行為有效性的思想保證,是小組合作學習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團隊意識指整體配合意識,分為團隊目標、團隊角色、團隊關系及團隊運作過程四個方面。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以上四個方面的滲透、引導,培養和提高小組成員的團隊意識,使學生的合作學習形成學習任務目標明確,角色分工到位,團隊關系和諧融洽,學習過程井然有序的富有戰斗力和創造力的學習團隊。
另外,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利用不同學習內容和任務,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不斷輪換學生在小組中的角色,不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優勢,還注重對學生的不足和弱勢的改善與轉化,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行為,使每一位成員都得到全面發展。
3.強化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指主體對自己思想、愿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自我評價不僅具有獨特的自我功能,促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而且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極大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自我評價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個體自我評價。個體自我評價就是通過反思方式努力自我改進,從而促進自身發展,積極有效的自我評價可以改善學習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交往關系、合作關系。其二,小組自評。學習小組定期對共同學習活動情況進行自評,可以規范個體學習行為的有效性,如使成員對自己的參與情況有所了解;使學習小組成員維持良好的工作關系。還可以保持小組活動,即小組共同學習行為的有效性,如有利于合作技能學習;保證小組成員在同樣認知水平上進行思維;為小組合作學習成功提供手段,等等。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規范、高效的合作學習行為,可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整體效能,為合作學習創造良好的實施條件。
甘肅省定西市“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