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霞
1.把握教材特點,深挖教材內涵
課堂的基本要素是教師、學生、教材,教材是學生所學知識的載體,也是教師教學的媒介。課堂教學應該緊緊圍繞教材進行,這是毫無疑義的。教師要想課堂教學有效,必須先“啃”教材,潛心鉆研教材,咀嚼教材,只有洞悉教材意圖,熟悉教材體系,明確教材重難點,才能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2.抓好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水平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能夠為教師提供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閱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觀看優秀課堂教學錄像,課前認真查閱讀資料。
3.分組教學要給每個學生機會
有的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提出問題學生未經獨立思考,就進入合作狀態,有時討論兩三分鐘就叫“停”,結果,課堂上依然是那些優等生的幾言堂,思維相對遲鈍一些的學生失去獨立思考與發表意見的機會。時間久了,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導致他們養成敷衍的不良習慣。因此,合作學習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交流、討論的時間,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智慧都得到發揮。
4.想方設法,激發興趣
要想使學生認真傾聽,不能沿用傳統威逼式,那樣學生只是怕懲罰而聽,是被動地聽,而傾聽是一種有意識、主動地聽。兩者完全不同,最后達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習內容或活動本身的吸引力,引起學生傾聽的欲望。教師可以為教材配上相應的動聽的音樂或美妙的畫面。如學習《當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課時,本課內容十分感人,我一邊播放比較低沉的曲子,一邊用低沉的聲調開始誦讀。在音樂的陪襯下,朗讀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學生非常投入地傾聽,不知不覺進入到作品之中……再如學習《我家的家規》一課時,教師以課件形式將家長“請”出大屏幕介紹孩子遵守家規的情況,并提出對孩子的希望,看到爸爸媽媽上了電視,激發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聽于耳、入于心。
其次,教師要運用聲情并茂的語言感染學生,做到語音標準,語調適宜,語態親切。一個有著深厚語言素養的教師,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將學生牢牢吸引,并誘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傾聽情愫。
另外,課上教師要注意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時表揚那些認真傾聽的學生,樹立榜樣,并予以適當獎勵,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形成向上進取的氛圍。
5.教學目標的設立,應促進農村兒童發展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農村品德與社會課程實施的主要目標應定位于,促進農村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農村社會、參與農村社會奠定基礎,培育出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合格公民。這樣一個總目標必須分散落實到每一個單元、每一課之中。為了促進農村兒童發展,對教材的原有教學目標,必要時可以做出適當調整。
6.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只是提供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教材中的畫面主要是點出每個活動展開的例子,提示活動過程,每課內容基本上都以圖片加簡要文字提示的形式呈現,給授課教師留下很大的創造生成教材的空間。很多擔任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在第一次拿到這本僅有幾幅圖片和簡單文字表述的教材時,都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的課怎么上?活動該如何設計呢?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本地區、本學校和本班兒童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或補充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對教材進行拓展,將校本資源、家庭資源、社區資源、社會資源一一引入品德與社會課堂,達到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因特網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可以將抽象的事物化為具體,可以使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展示,可以實現對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運用,最終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
7.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發現學習的樂趣
我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對學生的創新具有積極作用。一切創新活動都是從創造性想象開始的。教學中常設計一些讓學生運用知識時必須展開想象解決實際問題的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實踐探究的機會,讓他們掌握、理解理論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的創新想象和創新思維提供豐富的原料。在教學中,適當保留一些有趣的部分,讓學生獨立發現,以體現新發現的喜悅,有利于保持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
8.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要想真正準確、深入地評價學生,單靠教師是不行的,評價者應由單純教師發展到由教師、學生、家長組成的評價群體。因此,在教學中,為了真正發揮評價的作用,我不再采用以往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評價,而是采用多方參與的評價,通過評價既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又促進每個學生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在評價上我還做到不僅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這樣,更好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滿足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9.開展拓展訓練,指導學生行為
課堂上除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我還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國家大事,身邊模范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補充。讓他們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它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