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彥慶
摘 要: 要提高科學探究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必須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進行設疑,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做好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既看重探究結果又看重探究過程。
關鍵詞: 小學科學課堂 探究 實效性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探究是科學課程的基本課程理念。那么如何提高科學課堂科學探究的實效性呢?是擺在每個科學任課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粗淺體會,希望與大家分享:
一、創情設疑,激發探究興趣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整個探究活動的起因,將決定整個探究活動的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整個課堂探究順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師引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產生探究動力,支持他們不遺余力地自己主動探索。
“什么是科學,當你思考為什么的時候,探究科學就開始了”。只有激起學生探究欲望,學生才有興趣上好科學課,所以情境創設顯得尤為重要,特別問題情境的創設更需要教師費一番工夫。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事先要精心設置,既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又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創設的情境具體又有啟發性,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究興趣。如教學認識磁鐵的磁性時,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玩”的情境:準備兩根塑料魚竿,一根頭上有磁鐵,另一根頭上沒有磁鐵,一些魚嘴上掛有鐵環的小魚,讓兩名學生一人拿一根魚竿進行釣魚比賽,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釣上的魚多。很快,學生就發現魚竿上的秘密,這時,我不失時機地把“謎”擺在學生面前:為什么有磁鐵的魚竿就能釣上魚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在這里,不管問題是老師提出還是學生提出,關鍵在于提出問題的環節能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不能使他們產生好奇和研究的欲望。如此,對于孩子來說,就是“真實問題”,就能引領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因為學生在這種喜聞樂見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所以為后面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磁鐵的相關性質做了很好的情感鋪墊。
二、在探究中學會合作
學會合作是提高科學課堂探究實效性的基礎和關鍵,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學習方式,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挖掘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只有協調的合作行為,才能真正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合作小組的成員在合作、互助的氣氛中面對面地交流,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真正做到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長。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師只關注合作學習形式——以小組為單位,沒有真正發揮群體的智慧,沒有取得合作學習效果,合作學習只流于一種形式,對于怎樣在探究中合作,而沒有注重過程的指導,缺乏有效的合作學習。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
1.要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評價。
2.要學會討論。學會獨立思考并圍繞中心話題發言,看法要有理有據,語言要清晰,對別人提出的質疑要耐心解釋。
3.要學會幫助。幫助他人要熱情耐心,要善于啟發他人思考。
4.要學會評價。在傾聽他人發言、看完他人操作之后,要學會用手勢、語言等進行評價。
5.要學會總結。在小組討論之后,要把小組推論結果總結出來,用語言表達出來。
三、做探究的合作者和引導者
新課程倡導學生是探究活動的主體,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計劃,自己動手搜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但在小學階段,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此時教師作為引導者、合作者、協助者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以往探究中,教師的指導粗線條的多,走過場的多,要確實解決學生科學探究中的實際困難,做到適時調控,把握探究方向,使探究活動不斷深入。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探究時遇到困難,而這種困難又具有普遍性時,需要老師將正在進行的學生活動停下來,及時就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幫助。這時教師既是學生探究的合作者,更是探究活動的引導者,善于“引”和“導”,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通過學生的努力有所收獲,得出一定的結論,這就是教師引導者作用的體現。
四、重探究結果,更重探究過程
“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探究過程和結果是一次完整的科學學習的組成部分,活動過程是獲得知識結果的途徑,而知識結果是活動過程的目標。因此,科學教學強調親歷過程,就是要讓學生在主動建構中學會發現、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對于科學探究,我們不但要看探究結果,更要看學生探究過程。讓學生像研究者一樣親身經歷過程,不但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與“失敗”,進而逐步養成全面的科學素養。有時我們為學生考慮得太過周到,學生的實驗一定能看到明顯的現象,從現象中一定能分析準確無誤的結論,學生無時無刻不在體驗“成功的快樂”、“探索的快樂”。事實上,在我們要教會學生的多種能力里面應該包括失敗后不放棄,總結經驗教訓卷土重來的毅力。經歷比結果往往更重要,而讓學生經歷適當的挫折不僅能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還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科學探究將在教學實踐過程不斷完善和充實。在科學探究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能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進行設疑,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做好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同時既要看重探究的結果又要看重探究的過程,就一定能提高科學探究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