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黎玉
科學實驗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某一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實驗的探究性過程。學生通過實驗過程,進一步懂得科學理論知識,并在發現、探究和創造過程中獲得學習樂趣,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是極有幫助的。可見,培養、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十分重要。教學中怎樣才能提高小學生的實驗能力?本人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產生學習欲望
面對枯燥的科學理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打破教材的條條框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集聲、像于一體的教學場面,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獲取新感受、新想法、新發現,進而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萌發動手實驗意識。如教學《分離鹽和水的方法》一課時,我一上課就讓學生觀察:這是一杯鹽水,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有什么特別的嗎?為什么這杯鹽水杯底有鹽呢?問學生有什么辦法能使杯底的鹽繼續溶解,看誰想的方法既簡單又實用?頓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積極動腦,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
二、源于生活準備材料,保障動手實踐效率
在農村小學,學生的制作材料較少,教師除了為學生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力為前提,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中吸收知識外,還要考慮到有充足的材料,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干,保障活動順利進行。有些實驗材料可以讓學生準備,教師可以讓他們從生活中取材。教學《身體的結構》時,學生收集的材料有限,這樣的材料就由教師準備。教師選擇材料時,要考慮學生的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及生活經歷。拉近生活距離,讓學生感到更直觀、更親切。所選材料要為問題服務,使探究更深入。允許學生帶來自己想研究的物體,這樣更容易吊起學生的胃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農村,學生能獲得的生活中的材料內容很多,如觀察動植物生長,教學時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研究。
三、實驗中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
當學生明確具體任務,明確實驗操作過程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這樣才能在實驗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每個學生實驗的成功與否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不能過多干預,更不能讓學生照圖索驥。每次上實驗課時,所有學生都熱情高漲,但很多學生都很盲目,不知從何下手,往往做了很多沒有意義的活兒,浪費時間,導致實驗失敗,為了不遏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實驗能力,我們可以在實驗前讓學生明確操作過程,如讓學生分組討論自主設計研究方案、步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選擇實驗材料。把實驗設計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不失時機地提供機會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自己操作、觀察現象、分析探究實驗探究中發現的問題,從而學習科學知識。當然,小學科學實驗旨在讓學生參與和體驗科學實驗的一般過程,對于實驗方案的設計,并不要求學生拘泥于科學家的經驗,也不一定模仿書本的介紹,只要學生自己設計的方案能證明他們的研究課題就可以。但是當學生初次做實驗或初次使用某種儀器時,教師一定要講清操作次序,教師要深入各個實驗小組,指導學生一步步按規定操作,及時糾正學生實驗操作中的錯誤做法,使學生掌握規范的實驗操作技能。
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意識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組學習、合作交流、與人分享。我們在科學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組,教師為學生分組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性別和個性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成績狀況,盡量實施合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平衡。密切關注學習弱勢群體,通過合理調配把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個人資源共享。這樣可以避免有些學生上課時無事可做,充當觀眾的現象。科學探究活動中,各組制訂計劃、進行實驗和調查、研討和綜合意見等合作學習,共同經歷成功與失敗,資源共享,共同提高。合作學習要在一定組織紀律約束下進行,讓其在合作中“活而不亂”。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1.教他們學會傾聽。
在其他組成員發言時,要求其他同學必須認真聽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的發言做出判斷,要有自己的補充和獨到的見解。使學生認識到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也是一種品質,是對他人的尊重。
2.明確職責,學會分配任務。
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都要有任務,如四人小組可分為小組長、記錄員、報告員、講解員四個角色,小組長主持小組活動,按要求組織大家交流、討論,記錄員負責記錄合作、探究過程中的知識要點,報告員向全班展示小組學習成果,講解員及時對實驗過程進行講解。
總之,科學教學中要注意激發興趣,在實驗中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積極思考、親自動手實驗、進行小組交流合作,創造愉悅和諧的實驗氣氛,將培養學生的能力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