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紅
1.注重情境導入
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引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探究性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如教學《地球上的水》一課時,媒體呈現一段美麗的自然風光片段,學生感受到自然界中水資源的豐富的同時,思考“自然水域中的水與我們有什么關系?家里的飲用水來自哪里?它的水質如何?怎樣保護水資源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細胞,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類似這樣的情境導入,比枯燥的看圖或語言來得更直接、更有趣。
2.在教學環節有選擇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科學》教學中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意識,教師設計科學探究形式時一定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學探究過程中有7個要素,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過程都要完成這7個要素,有時,只有部分內容適合科學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充分考慮,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探究形式。
2.1緊扣目標,明確探究方向
緊扣目標,設計豐富的探究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指導學生明確探究方向。學生探究時,首先要強調探究目的,教給學生探究方法,制定必要的規則,及時提醒提示,防止探究偏離主題,放得開、收得回,使探究更有效。
2.2適時調控,探究科學有序
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才進實驗室或剛進入教學導入環節,就開始興奮,偷偷擺弄探究器材。到了探究活動環節,只顧搶玩材料,甚至出現打翻水槽、打破燒杯的現象。實驗操作中,不會觀察,更不記錄;交流環節中,不會傾聽,更不思考。課堂鬧哄哄,老師扯著嗓子叫,拿著小棒敲,學生充耳不聞。
這使我不得不思考:改變這種現象,就要在課堂科學探究活動中,當學生情緒亢奮時,“適時控制”。當學生探究偏離主題時,圍繞預期目的;當學生開展探究和親身體驗時,在過程中學會假設、取證;實驗探究要有計劃,觀察要到位,并學會表達和傾聽。
當然,探究過程中,老師要巡視、指導。因為小組之間的能力有差別,探究進程、探究結果都會不一樣。小組能力強,認知水平高,探究活動開展得順利,探究速度也快。小組能力弱,探究所花時間較長,完成得也較晚,甚至根本無法完成探究活動。所以老師在分組前要做到心中有數,學生能力搭配均勻。探究過程中,適時指導,發掘資優學生,并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以強帶弱,扶助有問題的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最終實現有效探究,確保探究科學有序。
3.科學教師的知識面要廣
具備扎實的科學素養,科學教師的知識面要是狹窄,知識要是不豐富,能行嗎?能勝任嗎?其實,我們翻開小學科學課本就會發現課本內容的涵蓋面幾乎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常識。所以,科學教師理應不斷學習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才能勝任科學教學工作。
4.教師要鉆研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形式,是實施環境教育的主渠道,科學教學中環保教育方面的內容有很多是以潛在形式蘊含于學科知識之中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深入鉆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體內容選準知識點,靈活機動地進行滲透。科學教材內容編排主要有兩大層次:一是保護環境不受污染。如《水的凈化》、《空氣的污染和保護》等知識。二是保持生態平衡。如《食物鏈》、《我國珍稀動植物》、《地球—共同的家園》等知識。對于比較簡單的水體污染、空氣污染的知識,教材強調從實地調查入手,讓學生調查一下自己家的窗臺上一天之內落下的灰塵,這些灰塵顆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家的附近有哪些工廠等。讓學生在調查中獲得知識,從而了解水體和空氣被污染的現狀及原因,從而制定出保護環境的相應措施。對于比較復雜的關于生態平衡的知識,則應從了解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入手。如《動物和環境》一課,先引導學生尋找蚯蚓,找到蚯蚓后討論:蚯蚓的生存環境怎樣?接著做一個實驗:蚯蚓離開了黑暗潮濕的土壤,放進干燥的黃沙里會怎樣?最后得出結論:蚯蚓必須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離開了這個適應的環境,它就無法生存。為了認識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系,教材先安排學生認識生物間的食物聯系,然后認識生物間的其他關系。為了認識人和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教師可先介紹破壞森林群落對環境產生的后果,然后了解破壞地球其他環境帶來的后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保護大自然應該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5.關于實驗材料的選擇和運用
科學教學中的實驗材料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載體,具體包括實物材料、多媒體材料、實驗儀器及教材。實踐證明,呈現在一節科學課上、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必須是有結構的材料。
5.1如何選擇有結構的材料
選擇有結構的材料,要立足揭示科學概念,體現材料的啟發性;立足生活實踐,體現材料的趣味性;立足學生實際,體現材料的多樣性、安全性和實效性。在平時教學中,材料的選擇一旦脫離學生生活,就會分散學生的探究注意力,引不起學生探究興趣。
一是從學生身邊的常見物品中選擇材料
小學科學教學立足從孩子們身邊物品中學習科學和理解科學。我們身邊好多材料只要稍加留意、稍作改變,就會變成很好的“有結構的材料”。有句話說得好:“瓶瓶罐罐做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
二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選擇材料
科學教學力求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多媒體中的資源進行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社會生活中,讓他們體驗社會、體驗生活。材料的選擇如果從學生周圍熟悉的社會生活環境入手,將有利于學生探究。
5.2有結構的材料在課堂上如何呈現
準備好有結構的材料,在課堂上科學呈現和利用,做到物盡其用,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
5.2.1應給學生一定材料選擇空間。科學課上,很多實驗可以由小組自己選擇,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材料。這樣,既節省材料準備時間,又使實驗材料各盡其能,不至于成為擺設。
5.2.2教師應合理把握有結構材料的呈現時機。
科學課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沒等老師交代完實驗要求、實驗步驟,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擺弄起桌上的材料,影響課堂探究效率。探究材料放在哪里?探究材料何時呈現?都是教師應該考慮的。有結構的材料只有有結構地呈現才能發揮材料的最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