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玉國
近日,讀了《“RQE”問題導學型課堂學習模式解讀》一文,文章寫到課堂教學中要構建科學評價制度,評價多元化,確保小組合作的實效性。我非常贊同這一觀點。
有人說過,激勵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生行為得到認同的一種形式。恰當的激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情感。中小學生有一種好勝、喜歡表揚的心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評價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因此,課程評價就是通過各種評價方法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和發展狀況,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提高每個學生的綜合素養。顯然,如果還是像以前那樣采用“一張試卷一次考查”的評價方法,是行不通的。那么,科學的課堂評價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一、營造輕松的評價氛圍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往往會起到一種暗示作用。積極的態度產生積極的暗示,消極的態度自然產生消極的暗示。在這一點上,科學的課堂評價給我們很大啟示:在他們的課堂上,教師永遠不會對學生說:“你錯了,你失敗了。”他們永遠都是熱情的支持者、引導者和朋友,時時給學生鼓勵。《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生一直都是那么興趣盎然,他們像個真正的“小科學家”,積極參與科學探究全過程。所以,我們特別注重師生之間的“心靈接觸”,課堂上多采用鼓勵性語言:如“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值得大家學習”、“好極了”、“你的想法真有創意”、“請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請你幫老師……”極力滿足兒童好勝、好奇、好表現的心理,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揮評價的鼓勵作用。
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很重要,你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他們,給他們多多鼓勵和適當關懷,他們會特別喜歡你,特別喜歡上你的課,這種正能量會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進而構建積極向上的學校文化。在教授籃球的運球、傳球技術時,我將籃球底子好的學生挑出來,讓他們當組長,分成幾個組,組與組之間進行互動、切磋。對技術問題有的做記錄,有的做示范,互相合作,井井有條,各小組在規定時間內都完成了相應指標。我適時進行了褒獎,他們個個都露出了笑臉,更積極地參與學校各項比賽,說明評價的重要性。
二、多種方式進行,提高評價的客觀性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適時適度的評價,要突破以往課堂教學中只關注結果的單一評價模式。從評價方式看,既要有教師評價,又應該有學生評價。在每一小組匯報后,既有學生“評委”發表意見,又有教師即興點評。從評價內容看,有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在肯定、欣賞、激勵、引導中,學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悄然獲得精神支持和情感滋潤,從而發揮更大的創造潛能和合作欲望,不僅出色地完成眼前學習任務,而且對以后學習將產生深刻影響。在對學生的評價問題上,以小組為基本單位,使學生形成“組榮我榮,組恥我恥”的觀念,提高小組凝聚力,加強小組成員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小組成員共同進步。老師要求小組匯報時,應首先將自己的口頭禪“哪個同學愿意說一說”改為“哪個小組愿意說一說”。對學生的鼓勵應由“這個同學說得真好”變為“這個小組的意見真好”,“這個小組表現非常出色”等。我們還可以嘗試設一個小組的意見為靶子,讓其他小組對他們的意見發表見解,那么在小組與小組具有團體性質的爭論中,學生更容易發現差異,在思維碰撞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會更深刻,小組合作學習才有可能真正發揮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三、質疑也是評價
評價是多元化的,個人評、小組評、班級評,同樣質疑是評價。質疑就是發現,就是創新,就是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評價,學生認為這種知識對,那種知識錯;這種回答錯,那種回答對,無疑是對認識科學知識的一種自我評價。我在教學中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老師,她說得不對”,“老師,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呢?”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做出了自己的評價和認識,對學習科學知識非常有幫助,教師應耐心地引導學生,它會為學生學習科學插上飛翔的翅膀,使他們的學習飛向更廣闊的科學領域。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主導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系統控制過程,充分發揮合作小組的作用,是當代課堂的主旋律,發揮小組合作機制的作用是課堂成功的關鍵,只有科學有效地評價與激勵,才能使合作更和諧有效。合作學習才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價值。
一個人活在世上,首先要有價值,而且這個價值最好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賞,叫人羨慕的感覺真棒。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希望我的學生能越飛越高、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