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翠蓮
[摘 ? 要] 時代在進步,教學也需要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要義即是要轉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 “三步六環”課堂教學模式即自主學習、交流展示、堂清鞏固這三個步驟,自學質疑、互動探究、交流展示、精講提升、回顧總結、遷移鞏固這六個環節。教師通過開展多維互評,豐富考核形式,建立學生的成長記錄,讓學生寫數學周記和完善作業評價,很好地實踐“三步六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 “三步六環”;中年級;數學
課堂的本質在“學”而不在“講”。課堂教學改革的要義即是要轉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能力。筆者在學習、總結、反思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發揮集體的智慧,建構起了“三步六環”課堂教學模式:即自主學習、交流展示、堂清鞏固這三個步驟,自學質疑、互動探究、交流展示、精講提升、回顧總結、遷移鞏固這六個環節,強調“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學方式,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關注課堂教學的生成點“人”,特別是要把學生看作重要的資源因素,讓學生在與教學環境、教學文本、教師和同學的思維碰撞中產生火花。
一、開展多維互評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關鍵的渠道。教師要注意轉變觀念,建構和諧、多維、平等的評價方式,把著眼點放在關注孩子們的情感、態度、體驗上來,轉到關注孩子們的能力形成上來,轉到孩子們的興趣激發上來,獲取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維度評價信息,建構起科學合理、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評價模式。
學習數學知識的效果如何,學生自己心里最清楚。但是中年級學生心理年齡還不夠成熟,如不加以引導,很難形成對自身全面而清晰的認識。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能夠形成評價的初步準則,對自身的學習目的、學習進度、學習效率等有了自己的認識時,他才是真正地學會了學習,才會對自己的知識學習、能力提升等負責。自我評價的目的就在于明確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目標指向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著力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
(一)努力引導學生相互評價
“互評”是學習者之間、學習者和指導者之間相互的評價和反饋,可以自由地針對別人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還可以對別人的想法進行補充。這里的互評包括學生之間和教師之間的互相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由于要對別人的回答闡明自己的見解,所以課堂上會進一步集中注意力,反思別人的答案。同時,在自己發言過程中,能夠發現他人的優點,認識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共同學習,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協作共進。
二、豐富對學生的考核形式
傳統考核方式的弊端已經顯而易見:評價方式單一、刻板,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在考核時筆者進行了改革。在考試時,不應只是測試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等,更應重視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試題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給出答案背后的想法與思考。總之,盡量用那些能夠檢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展現學生個性的試題。
例如,四年級上學期學習過“條形統計圖”后,筆者讓學生進行調查和實驗,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對數學內容的整體把握,加強數學與外部的聯系。筆者是這樣進行設計的:
1.請你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一個調查表,并記錄自己家里一周內丟棄的塑料袋數量,要求每天都有記錄;2.小組合作,記錄并統計本小組一周內所有家庭每天及一周總計丟棄塑料袋的數量;3.為以上數據做一張統計圖;4.分析收集的數據,對全校同學的家庭1周內、1年內丟棄的塑料袋數量進行估算;5.測算一個塑料袋的大概面積,估算全班同學的家庭1周內丟棄的塑料袋大約占多大面積,是否能夠鋪滿一間教室。
把這樣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去調查、實驗、分析,可以全面考查學生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綜合數據以及推斷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這樣貼近生活、便于操作的任務還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在長期過程中堅持不懈的精神,為教師評價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品質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領悟到丟棄太多塑料袋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順便進行了環保教育。
三、建立學生的成長記錄
“成長記錄袋”是學生個人的成長記錄,記錄袋里呈現的是考試檢測不到的內容。它向學生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學習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反映學生思維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反映學生的毅力、上進心、自我反省和認知的能力,可以說記錄下了學生們一個個真實的“成長故事”。
為了不增加學生的負擔,教師們可實行學生自主管理的方式。由學生自己給記錄袋取名,“我的成長我做主”“我的進步袋”等。教師再向學生說明,記錄袋里可以是對一道題的獨到看法,對一節課的心得體會,可以是一次進步的痕跡或者一個小小的收獲。每一階段再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并留下教師、家長的關愛和期盼,使學生有意識地注意自己數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對自己有更明確的要求。
四、使用數學周記促進知識理解
數學周記是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記錄生活的一種創新。筆者班級的語文老師要求學生每周寫三篇日記,于是,筆者跟語文老師約定,每周五的一篇日記讓學生寫數學周記,也算是三篇中的一篇,用專門下發的日記本來記錄,周一收齊由筆者來批閱。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很不習慣,也不知道寫什么,筆者就引導讓他們寫自己學得最好的知識點以及對此知識的理解,也可以寫自己還不懂的地方,或者寫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的實際問題。漸漸地,學生寫得越來越好,如下是筆者班某學生三年級時利用“除法筆算”的知識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
今年國慶長假,10月5號,爸爸媽媽為我過十歲生日,邀請了外公外婆、舅舅舅媽等親戚。他們先來到我家,玩了一會兒。到了吃飯時間了,我們起身準備去飯店。可是只有一輛車,怎么去飯店呢?舅舅自告奮勇說:“我送大家去飯店。”說到這里,他停下來對我說:“請你幫我算算我要往返幾次才能把大家全部送到飯店?”
我數了一下不假思索地說:“27÷5=5(次)……2(人),一共要6次才能全部送到。”這時,媽媽走過來說:“你再想想,計算錯啦!車子上原來可沒有駕駛員哦,車子是空的!”
我這才明白過來,車子上沒有人,每次舅舅都要來回接送,而且舅舅也是這27人里的一員……突然,我茅塞頓開,想到了解題的辦法:先用27-1=26(人),再用26÷4=6(次)……2(人)。“一共要7次!”我大聲說出了答案。舅舅問我是怎么想的,我胸有成竹地說:“舅舅的車子是空車,沒有駕駛員,所以要舅舅一直在車上開車,減去你之后,每次只能坐4人,一共有26人,你也能在最后一次接人時和最后一批人一起到飯店,所以就是7次啦!”
看到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筆者感到很欣慰,并推薦他的周記參加區里“數學與生活”的小論文比賽,獲得了二等獎的成績,這對他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五、完善作業評價,彰顯激勵功能
作業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個方面,又是學生復習鞏固、教師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開展“我跟自己比一比”活動
我們的數學作業目前有評價手冊和補充習題這兩套。評價手冊一般是讓學生帶回家去寫,補充習題作為課堂作業來完成。但有些學生回家后作業不夠認真,第二天來批閱的時候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小錯誤。為了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筆者在班級實行每月作業評比活動,看誰補充習題和評價手冊上得到的“優秀”多,不過這個比較是跟自己比。只要本月比上個月得到的“優秀”多,就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勵。這樣,學生就會以認真、自覺的態度去完成作業。這樣的評價方式,我們遵循的是“進步多少,獎勵多少”的原則,不受名額、數量限制,只要學生跟自己過去比有進步就值得肯定和表揚。
(二)開展“日日清”活動
學生的作業只要是全對的,就在在后面打上“優秀”,有創意的答案寫上一些贊賞式的評語。如果有錯題,則做一個小小的記號:有時是一個“?”,有時是一個“△”。有的學生在發現錯誤后及時改正,也有的學生因暫時不理解,無法改正,可以在教師講解后進行改正,實現“日日清”,只要當天改正了均可得到“優秀”。
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評價的內容、評價的方式放在關注學生學習的特點上,把評價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放在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上來,注意靈活機動,協調運用多種評價方法,讓考查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讓評價引導學生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