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薇
[摘 ? 要] 國家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貫穿并滲透于音樂藝術教育全過程的審美體驗,是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核心目標,它與近一個世紀以來在世界備受推崇、頗具影響力的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本質內涵深度契合。借鑒并運用奧爾夫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導幼兒音樂教學,對于引導幼兒感受體驗美,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 奧爾夫音樂教育;幼兒學習與發展;審美體驗
一、彰顯魅力:萌發幼兒的審美體驗
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音樂的魅力常常帶來一種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走路時忽然聽見了輕快的音樂聲,自己的步履也隨之變得矯健起來;當圍著圓圈集體跳舞時,會因動作與音樂節奏的合拍一致,感到集體的力量與歡樂。奧爾夫認為:“原本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適合于兒童的。”[1]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他提倡從幼兒時期音樂教育,就應呵護兒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激情、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鼓勵孩子通過與眾不同的探索活動思考問題,喚醒幼兒潛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創造條件和機會調動幼兒的視覺、聽覺、觸覺和肢體動作,還原兒童最真摯、最原本的性情,讓兒童通過動作、節奏、朗誦、舞蹈、奏樂、即興游戲等大量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愉悅去感受并體驗音樂,開發音樂潛能,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有助于促使幼兒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可見,奧爾夫的音樂教育理念是對以往語言的渲染、按譜識音、反復教唱、跟隨模仿等枯燥單調模式的摒棄,讓幼兒在學習中感到有趣和快樂,達到愿學、想學、愛學、會學的效果,這就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提升活力: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原本的音樂不僅包括音樂,它還是肢體、舞蹈、表情、語言、伴奏等的結合體。“自我游戲、說話和發出音樂都是未成年人為自己定位和對世界定位的原始表現,同時也幫助他們獲得了社會交際的最初經驗。”唱歌和跳舞只是奧爾夫音樂教學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其實質目標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選取幼兒熟知的點鼓、手鼓、木琴,甚至桌子凳子等器具,以及有利于兒童自然、暢快表達的生活素材,促使幼兒進行音樂性的動腦、動口、動手、動腳,輔之以拍手、呼喚人名、模仿各種聲音等即興創作的肢體運動,讓幼兒沉浸在歡快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接受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全身心地去感受和表現音樂,沒有環境的依賴約束,只有天真無邪的情感宣泄,天性釋放,沒有課堂的枯燥沉悶,只有活躍的學習氛圍,這是奧爾夫音樂的活力體現。
三、發展創造力:開發幼兒的探索潛能
“探索、即興”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核心。“即興”是創造性思維的最好表現形式,是真正的創造性活動。即興創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孩子全身心去表現自己,表現音樂,開發創造性學習的潛力。奧爾夫認為音樂教育只是手段,教育和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才是目的。每個幼兒都擁有音樂的潛力,沒有學不會和學不好音樂的學生。只有通過回歸音樂的本源,讓幼兒通過親身動手實踐和體驗,不斷激發對音樂的興趣,才能發展其音樂創造力。他不用固定的答案模式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經常讓幼兒根據圖片充分想象,大膽探奇,即興創編節奏,通過拍手、拍腿、跺腳、捻指等動作表現出來,通過音樂、語言、游戲、繪畫、舞蹈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形式促進兒童思維、動作和情感的整體發展。提升幼兒所學音樂與非音樂的相關知識,對于調動幼兒大腦的反應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感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正如《指南》所說:“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訓練幼兒調動大腦的快速反應,將發散性思維能力向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向轉變,在完成對動作的掌握、節奏的控制以及音樂熟悉的過程中,不僅開發幼兒的音樂創造力,也為幼兒將來更快更好地適應節奏快速的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四、提升“三力”的有效嘗試
結合我國幼教實際,借鑒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落實《指南》提出的幼兒音樂藝術領域學習與發展目標,教師可以進行以下嘗試。
1.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
教師以語言培養兒童的節奏感。語言的不同音調及節奏,使它富有獨特的藝術表現魅力。節奏訓練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每次課前引導跟幼兒問好、吃飯、起床等活動中,加入拍手或其他肢體動作進行練習,促進幼兒對節奏加深印象。每個人都在積極地想該怎么說,做什么,怎樣才能有所創新。看似簡單的游戲,卻蘊含著想象力的發揮、創造力的體現、注意力的集中,以及音律節奏的變化。
2.調動幼兒的主動參與性
教師以游戲調動幼兒的主動參與性。游戲比模仿和觀察更有利于促進兒童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發展。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賦予成語、諺語、格言以優美的節奏和韻律感,運用“節奏述說”“節奏律動”等即興游戲的形式。借助幼兒的翻繩游戲進行“秋葉飄飄”的情景表演,利用串珠的各種顏色啟發幼兒根據串珠的不同顏色做不同的動作等。教師可要求幼兒每當聽到長音時就找別人握手,長音一停趕緊松開手自由活動,長音一響再握住另外一個人的手。有的孩子長音一響找不到可以握手的人時,靈機一動就用小手緊緊地握著桌子腿兒不放,長音一消失再松開手。只見大家隨著快速變化的音樂,一會兒松開手,一會兒又像抓救命稻草似的抓住另一個孩子的手。輕松愉快的游戲氛圍是激發幼兒探索和創造欲望的最佳環境。
3.啟發幼兒思維
以即興活動啟發幼兒積極思維。奧爾夫充分運用被冠以“人體樂器”的身體各部位,使之發出聲音參與演奏。教師可借助故事、玩具、器物,促使幼兒對眼前景物、聲音、有所感觸后發生興致而創作或者表演,在動腦、動手、動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著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欲望,并從同伴身上互相分享探索結果。教師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啟發幼兒“還有沒有不一樣的”“下面我們還能做什么”等。設計的問題允許有最優答案,但盡量不要有唯一答案,允許得到多種解決方法。正如《指南》所要求的:“尊重和接納幼兒的說話方式,無論幼兒的表達水平如何,都應認真地傾聽并給予積極的回應。”
4.以肢體為樂器訓練幼兒音樂節奏
教師以肢體為樂器進行音樂節奏訓練。如展示各種節奏圖譜,請幼兒選擇自己身體能發出聲音的部位來拍手、跺腳、搓手掌、捻手指或將桌面、椅子、玩具等作為打擊樂器使用。肢體語言表現出音樂所包含的抒情優美、活潑快樂、激昂澎湃等不同情感。不少幼兒能根據一段音樂創編出多種動作,敲擊出各種節奏和花樣,為自己設計一套最符合樂曲情緒、形象的舞蹈動作,有時還會穿插一些小情節增加妙趣。每一種不同的音樂情緒都會激發幼兒不同的靈感,以此培養幼兒注意力、創造力、記憶力、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的能力,體現了奧爾夫“培養社會的人”“具有創造力的人”為最終目標的教育思想,這與《指南》強調“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等要求具有共性和完全契合。
另外,教師在借鑒過程中應理解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本質內涵,結合中國幼兒的實際情況,實現奧爾夫音樂教育的“中國化”和“本土化”;尊重幼兒主體地位,掌握個體差異,要圍繞兒童生活取材,從幼兒不同特點和需要出發,為幼兒提供充分表現的機會,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展現音樂教學的自然活力;教師應遵循探索—模仿—即興—創作—表現的學習過程,適時了解幼兒的興趣,從幼兒的發展需要出發因勢利導,隨著幼兒智力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調整訓練目標;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充分挖掘幼兒巨大的創造潛能;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通過眼神、表情、動作傳導對音樂的理解,并利用言行、歌聲、舞姿對幼兒起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版,2013.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