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躍東
[摘 要] 語文復習課是每位學生和教師在期中或期末都必須經歷的,也是語文課程校本化、師本化的一種體現。考慮到它的時間介質,對于課堂的效率與教師的要求也有一定的自我特點。我們要立足于基礎階段的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一般特性,去研究學生提高復習課堂效率的做法,并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進行檢驗,證明教師在趣味、準備、貫通、容量與方法上的努力是有實際效果的。
[關鍵詞] 語文;復習課;微探
每個學期結束前,教師都要在幾天之內把本學期語文學習的所有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整理,這是一個枯燥、乏味而浩大的工程,孩子們看得眼睛發花,讀得喉嚨冒煙,寫得手臂發酸……怎樣擺脫這些困境,讓我們的復習課上得有趣而高效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利用期末復習這個有利時機,在中、高年級進行復習研討,即每周先聽兩節復習課,然后對這兩節課進行研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變復習課的原有狀態,探尋復習課的最佳模式,努力使復習課成為孩子們喜歡上的課。
一、做到有趣有味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在復習課中顯得尤為重要。只要學生對復習內容感興趣,就會大大地睜著眼睛,高高地舉起雙手,甜甜地展開笑顏。那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呢?
例如,教師上復習課——春聯。上課伊始,教師可播放家家戶戶歡度春節情景的視頻,這時,學生被這熱烈的氣氛感染了并笑逐顏開。接著,教師讓學生通過 “貼春聯”的方式掌握了春聯的一些特點,通過“猜春聯”的方式默寫了課文中的五副春聯,通過 “送春聯”的方式掌握了春聯的使用方法……整個復習過程始終沒有離開多媒體課件,沒有離開實物投影。學生整節課都學得興致盎然,自然收獲頗豐。所以,復習課上我們不能總是單調地讀、寫、默,也需要精心地設計,特別是要發揮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的作用,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復習情趣。
再如,教師在學生自主復習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而小組成員之間是有差異的,這樣的討論不僅發揮了優秀學生的示范引領作用,對基礎差的同學也是一種很好的促進,做到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由此可見,小組討論的方式優于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還能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總之,在復習課中,趣味性是很重要的,作為教師,應該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在課堂的趣味性上多下點功夫。
二、做好充分準備
毛澤東曾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教師上復習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首先,要理清復習的思路。本冊語文書中有幾個需要學生掌握的訓練點,每一個訓練點可以采用怎樣的復習方法,復習時教師、學生該做好什么……這些,在臨近復習之前,教師就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要等到鈴聲響,再拿著一本語文書走進教室,復習的效果肯定是令人頭疼的。
其次,要印好檢測的材料。復習重在知識的鞏固,掌握了的,可以暫時放在一邊,還沒有掌握的,就需要在課后查漏補缺。那怎樣判斷學生的知識是否掌握了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的過程中隨時進行檢測。這個檢測的內容不必求多,而要求精,針對性強,特別是要把檢測的重點放在書本知識的掌握上。
總之,只要做好了以上準備,每一節復習課肯定都是充實、高效的。
三、達到前后貫通
大家都知道,雖然復習的內容或主題是由教師確定的,但知識的掌握必須依靠學生自己,教師在復習課上起到的作用只是指導和引領。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的時候,必須事先布置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主復習,通過自主復習對復習內容初步掌握,這樣在課堂上進行復習的時候才會感到比較輕松,跟得上復習的節奏。當然,復習課的結束并不預示著這個復習內容的結束,課后還必須引導學生小結反思,對課堂上掌握得不太好的內容再次進行復習,達到完全掌握。這樣課前、課內、課后貫通,復習的知識自然就會形成一個序列,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記。
四、降低復習容量
語文的復習方式分為兩種,即單元復習和專題復習。但不管是哪一種復習,都必須注意課堂的容量。如果一個單元的內容很多,教師堅持一節課復習完,這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現在在有效的時間內怎樣才能完成復習的任務呢?這就需要教師的選擇和智慧了。
如教師要復習六年級語文第二單元,因為時間有限,必須在一節課內復習完,怎么辦?教師可在課前設計一張復習導學單,其內容是分欄列舉本單元應該掌握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的列舉也是由教師精心選擇的。因為本單元的內容都是名家名篇,所以教師可安排“作者”“其代表作”“作品風格”等欄目,而對于一些需要背誦的內容,安排同桌互背和默寫重點段的方式,對于一些沒有要求背誦的課文,復習時可不涉及。所以,教師可在一節課內輕松地完成第二單元的復習,而且整節課上起來會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由此可見,當一節課的復習內容過多時,我們應該抓住重點,降低容量,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給學生提供幫助,這樣學生才能學得輕松、高效。
五、做到授之于漁
老子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授人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之以漁則解一生之需。欲得魚,不如得漁。《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是引領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讓他們學會學習,這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
例如,教師在復習比喻修辭手法的時候,定位的“訓練點”是讓學生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及運用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不要簡單地說教,而是要很好地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讓學生在不斷探究中自然而然地掌握這種知識和能力。當學習第一個比喻句的時候,教師可問學生“你為什么喜歡這句話”,讓學生在充分感受句子的美后,再說:“老師也非常喜歡這句話,因為寫書的叔叔把小池塘比作了一只大眼睛,這么一寫,就把句子寫得更美了。”這樣,學生就從教師的描述中感受到原來用了比喻句子會更美。接著,在第二個比喻句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說出喜歡的原因,這時,教師可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說,因為有了前面的層層鋪墊,學生都能從比喻句的運用這個角度來說,可見對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已基本掌握。課堂也真正實現了“授之以漁”。
再如,教師復習對對子的時候,可把復習的重點放在方法的掌握上。對對子的思維方法:第一步找與它相關聯的詞語,如“鳥語”肯定對“花香”,“發明”肯定對“創造”;第二步找與它相反的詞語,如“黑”對“白”,“天上”對“地下”;第三步就要采用拆字的方法了,如“綠草”就應該拆成“綠”和“草”兩個字,“綠”表示顏色,所以它也只能對一個表示顏色的詞,如“紅”,“草”是一種植物,所以一般也是對一種植物,如“花”,那么合起來就是“綠草”對“紅花”。這樣教給學生方法以后,學生不僅掌握了對對子的方法,而且學起來也是興致盎然的,學習的效率自然高。
當然,要上好一節復習課,還需要適度的評價激勵,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等,但不管怎樣,只要我們用心去上,筆者相信一定能改變復習課原來枯燥乏味、人見人畏的狀態,變得生動有趣,人見人愛,而復習課的效率也一定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