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 問題式教學法以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自主優化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掌握問題式教學法的一般步驟,即:提出提問,啟發思考—邊讀邊議,討論交流—解決疑難—練習鞏固。在課堂教學中把握時機,尋找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學會用分析歷史問題的方式去思考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 問題式教學法;啟發;質疑;自主
曾經看到過這么一段描述:14世紀的但丁穿越來到了21世紀的中國,他發現世界全變樣了。信息化的世界讓他眼花繚亂,他雖然擁有淵博的知識也很難適應現代化的社會。他到處參觀,來到了學校,一下子就覺得喘過氣來了,立馬來了精神,因為這里有一種熟悉感: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記,他頓時覺得在新世界里自己也有用武之地。看似有趣的故事,實際上卻是在述說著教育的無奈:教育模式很長時間內沒有變化。素質教育要塑造的應該是有自己的認識、感知和思考方式的人,而不應是知識的復讀機。在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應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筆者在教學中應用了問題式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問題式教學法”的內涵
什么是問題式教學法?大多數教師對這個概念并不陌生。問題式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學習方法,提高自身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式教學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從問題式教學法的內涵可以看出這是一種突破傳統教學法和實踐素質教育的良好教學方式。鑒于問題式教學法對教學所起的積極作用,而且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實踐,不需要其他物質性條件,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大力引入這種教學方式。下面以九年級下冊《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一課為例來說明問題式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二、問題式教學法的實例演示
問題教學法的教學步驟一般是:提出問題,啟發思考—邊讀邊議,討論交流—解決疑難—練習鞏固。采用問題教學法,教學重點比較明確,教學內容相對集中。通過問題討論的方式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分析能力。
對于《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一課,教師首先要明確本課教學中事件的重要地位,這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末的重要歷史事件,它能夠解釋世界大戰為何會再度發生,西方世界又是如何走向民主和專制兩個不同的方向,羅斯福新政帶給美國乃至西方世界哪些巨大影響。對于這一點,筆者認為非常重要,因為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發揮著主導作用,只有站在高處縱觀全局才能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提出有導向、有深度的問題。
(一)新課導入
師:20世紀20年代初,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形成了怎樣的國際格局?
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師:在這個體系下國際關系呈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生思考,依次回答。)
師:20世紀20年代,國際社會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迎來了經濟的繁榮發展,但是20世紀20年代末西方世界卻迎來了一場經濟危機,這是為什么呢?這場經濟危機將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它與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又有怎樣的聯系?
筆者及時總結,過渡至經濟危機。在一系列的問題中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并找尋答案。
(二)主體教學
1.第一小節——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進入這個環節,筆者首先提出問題:什么是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是如何發生的?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給出簡單的回答:股票暴跌,工人失業,工廠破產,經濟倒退,生活困難。總結出經濟危機爆發是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從而形成對經濟危機的初步印象。
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幻燈片給出經濟危機爆發的圖式,并再度提出問題:經濟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學生通過圖式,思考生產、消費、金融信貸與經濟危機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對經濟危機的原因作出總結。學生的思維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教師循序引導,使學生思維富有節奏感和邏輯性。
教學進行中,筆者繼續發問:為什么把這場經濟危機叫“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引導學生總結這場經濟危機的特征和影響。
探討:假設大家身處這樣的危機之下會有何感受?怎樣才能有效地解決經濟危機?危機之下的美國和德國做出了怎樣的應對?以上問題有些學生能回答出來,有些答得很模糊,但模糊處也恰恰是課堂的延伸,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回答后筆者繼續提問:美國維護了民主,度過了危機;德國走向法西斯專政。為何有民主與專政兩條不同道路的選擇?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激發他們產生對羅斯福新政了解的渴望,進入下一節“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學習。
2.第二小節——羅斯福新政和影響
對于“羅斯福新政”這個部分,筆者本著史實和論證結合的原則展開。
首先給出史料:羅斯福個人介紹,就職演說,爐邊講話。
引導學生思考:羅斯福治理危機的思路特點是什么?新政順利展開的有利條件是什么?從而為新政的實施做出鋪墊。
指導學生閱讀了解新政的內容,再次提出問題: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新政的實施借助了哪一重要的手段?學生通過前面內容的學習給出回答:核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新政主要借助了政府的力量干預。
問題跟進:政府干預以哪種手段展開?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教師要給出選擇性的提示:是強力推行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學生很容易做出選擇,教師趁勢總結新政實施的前提即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借此深化學生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思考新政的實質、影響和評價。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教師運用問題式教學法時要把握時機,尋找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在學生需要教師啟發開導的時候,適時而教,可收到最佳效果。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通過引導使學生思維達到“最近發展區”。對于學生的反饋,教師要適時地給予評價和鼓勵,使學生的思維方法得到肯定。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的自我解疑能力、質疑能力都會有一定的提高,思考歷史問題的方式也得到了鞏固。教師提出問題采取的方法一般有搭橋式、遞進式、轉換式、逆向式等。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提問、自己回答的方式。
三、問題式教學法的感悟和啟示
應用問題式教學法,關鍵在于找到一種突破口,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用分析歷史問題的方式去思考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服務于教學的工具,問題式教學法也不例外,目的在于讓學生走進歷史,感悟歷史。歷史課堂是培養有獨立思想、有嚴密思辨能力的人,教師要大膽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離開了教師這根“拐杖”后仍然能獨立行走。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