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娣
[摘 要] 在平面設計專業課中,傳統作業形式注重大量的理論知識灌輸,著重技法的傳授,造成學生迷信權威,形成思維定式;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下降,學習興趣不足。“二次作業法”基于發揮師生雙方主體性的教學策略,是探究式學習法,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知識技能。
[關鍵詞] 傳統作業形式;二次作業法;平面設計;課例
一、傳統作業形式的特點、弊端以及“二次作業法”的特點
傳統的作業一般是在教師講完新課后,作為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而施行的一種學習手段。在平面設計專業課中,一般有兩種作業形式,即臨摹和創作設計。臨摹自然不難,依葫蘆畫瓢即可。而創作設計,學生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對設計原理理解不透徹,一知半解,不知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只是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但創新的設計思維卻得不到科學的訓練。而創新思維的培養卻恰恰是現代平面設計的關鍵。傳統作業形式注重大量的理論知識灌輸,著重技法的傳授,看似學生得到很多,實際上卻缺少了探索和思考的過程,造成學生迷信權威,形成思維定式;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下降,學習興趣不足。
所謂“二次作業法”,顧名思義,就是在第一次作業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二次作業訓練,目的是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我國,啟發探究式教學思想由來已久,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闡述了啟發式的教學思想,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現代教學思想也以“主體性”為出發點,注重強調師生雙方主體性的教學策略。“二次作業法”是基于發揮師生雙方主體性的教學策略,是探究式學習法,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知識技能。
二、“二次作業法”在平面設計專業課中的運用
平面設計是指在二維的空間維度中,運用點、線、面、色彩、肌理等基本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則(多樣性的統一)進行分解、組合、構成,對事物實施規劃、構想,有目的地進行策劃并制作相應方案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常見的藝術形式。
在平面設計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體現出教學內容的多元性、教學形式的開放性、教學策略的主體性以及教學氛圍的自由性。因此,在進行作業設計時也要考慮留足寬松自由的空間,讓學生積極思考、探究,讓學生在暢想中激發出藝術靈感,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平面設計專業課中“二次作業法”有兩層含義:一是基于探究設問基礎上的練習,即教師先布置學習任務,學生根據要求進行練習,在練習時發現并提出問題,形成思考。教師再分析講授知識點,最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第一次作業進行修改,完成第二次作業,達到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創作技能進一步提高的目的。
二是基于寫生或臨摹進行的二次創作。即在第一階段寫生(臨摹)作業的基礎上,根據創作設計的要求,同學之間分組討論,運用一定的藝術形式、創作手法進行再創造,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考習慣的目的,提高他們表現個性的能力。
1.課例一:《明暗素描的基礎——認識五大調》
此課程是素描明暗畫法的基礎課,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在光線的照射下,物體明暗變化的基本原理和變化規律;掌握在特定的光線下,表現物體的體面、空間調子的基本方法,能運用明暗變化規律調整自己的寫生習作。
本課分四個階段完成:
第一階段:初步感知,寫生練習。教師擺放幾組石膏幾何球體,并在不同的方向打好光源,學生通過課前預習,運用已知的素描知識觀察球體,初步感知球體的明暗變化,并進行寫生練習。此時,大部分學生能完成球體的外形輪廓描畫,明暗的黑白兩大部分能區分開,但球體的黑、白、灰明暗過渡不自然,暗面及灰面層次不豐富,投影的表現生硬。
第二階段:形成問題,知識講解。這一階段,將學生的第一次寫生作業展示出來,互動交流,形成幾個問題:光線照在球體上將球體分成幾個面?畫面最暗和最亮的地方在哪里?球體的明暗關系怎樣表現?教師通過演示光線變化對球體明暗的影響,通過展示范畫深入分析三大面、五大調的明暗變化規律。此時,學生在第一次寫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迎刃而解。
第三階段:分析討論,深入理解。主要對學生的第一次作業進行分析,可以是小組討論,可以是集中點評,發現自己的寫生作品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共性的問題,也可能是個性的問題。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補充講解。
第四階段:二次作業,修改調整。每個人針對自己的作業情況以及存在問題,根據明暗變化的基本規律,進行修改調整,完成第二次作業。在修改過程中,教師巡視,個別指導,對理解不透徹的學生耐心講解。最終使學生能在理解明暗規律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球體的明暗表現。
2.課例二:《設計素描——微觀表現》
設計素描不同于基礎素描,著重于在熟練掌握造型技巧的基礎上的創意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在訓練中,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自然形態、肌理的研究,完成創新的思維過程和設計表現。在《設計素描——微觀表現》這一課中,“蔬果的聯想”是這個訓練的主題。分兩次作業完成教學內容:
第一次作業:記錄觀察,進行基本特征表達。在平時的造型訓練中,一般采用直觀表現的方法,這也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微觀表現的訓練重點在于幫助學生用不同的視角觀察物體,對原有的事物產生全新的認知。要突出幾個局部的微觀表現,并置于一幅畫面中,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版面設計能力。
在具體實施課程時,筆者要求學生選擇一個生活中常見的蔬菜或水果,如蘋果、橘子、大蒜、苦瓜,并自制取景框(大小為1.5cm×1cm或1.2cm×1.2cm),利用取景框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靜物,并寫生描述。通過第一階段的作業練習,學生初次嘗試了微觀的觀察和表現方式,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敏感性得到了鍛煉,同時記錄和描繪表現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二次作業:深入觀察,聯想表達。進入第二階段,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學生對這些蔬果采用不同的方式隨機進行剖開、分解,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觀察并描繪表現局部內容,畫出4—6幅局部寫實描繪作品,在此基礎上,任選兩個以上局部組合創意描繪,可根據自己的想象發揮。然后,將局部寫實與組合進行創意的畫面重新排列,并根據畫面的視覺效果進行聯想,編成一個微故事。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分享所創作的故事小品,并給予點評。
第二次作業不僅訓練了學生觀察事物細部和二維寫實描繪能力,而且對幾幅作品的關聯整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此次練習,學生認識到“寫實”與“抽象”是相對的,不同的描繪形式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
三、結語
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做合一》中寫道:“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啟發探究式教學策略為指導,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目標。在平面設計專業課教學中運用“二次作業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成就感,使學生在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提高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洪明,張蓉.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
[2]楊坤道.教師最應該規避的教育誤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6.
[3]王寧,李全桓.設計素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9.
[4]張立學,陳偉,劉朝暉.設計素描[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6,8.
[5]宮六朝.設計基礎[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2,3.
[6]李森.現代教學論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責任編輯 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