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縯暢 王崗
摘 要 隨著科技的不斷的發展,平面設計不斷地被廣泛應用,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和視覺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平面設計作品主要包括三個元素:色彩、圖形、文字。三個元素對平面設計同等重要,構成人們視覺神經的沖擊。基于此,本文對試論色彩、圖形、文字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進行研究探討,以期能夠為平面設計的效果提升提供借鑒。
關鍵詞 平面設計 色彩 文字 圖形 視覺沖擊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人們對于平面設計的認識并不陌生,甚至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對平面設計有所接觸,對其有一定的認識和感觸。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構成平面設計的三要素是色彩、圖形和文字。人們對于色彩最為敏感,當人們對于一件作品進行欣賞的時候,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其色彩元素,其帶給視覺極大的沖擊。其次則是設計的圖形,圖像能夠比文字更加直接的傳遞給人們更多的信息,一個富有意境的圖形或者圖案往往更加能夠抓住人們的視線。最后就是設計的文字,文字是表達語言的基礎部分,也是視覺識別的一種符號,通過文字可以表達設計的主旨,讓人們了解到作品所能夠表達的內涵。因此,做好平面設計的色彩、圖形、文字運用對于平面設計來說至關重要。
1色彩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色彩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同時,其在平面設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色彩是視覺因素中最具有沖擊力的一種表達,其能夠快速引起人們注意,給人們以鮮明和直白的視覺感受。色彩也是作為最基本的一種藝術語言和表達手段,具有極強的活力性。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平面設計師,通常能夠運用一些色彩的象征意義,讓人們通過色彩勾起內心中的聯想,從而達到設計作品的最佳效果。另外,在選擇運用不同種色彩的同時,將受眾人群考慮到作品之中,則可以獲得更好的反效果。在平面設計中色彩產生作用最根本的目的是能夠更好地表達設計作品所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通過了解不同年齡人員對于色彩的感覺和反應的差異性,優化色彩設計方案,在感覺上能夠較于文字和圖形有一個更加顯著的設計效果。例如,夏天中的冰箱、電風扇、空調等一些家用電器,主要是以制冷為主,這樣就可以以冷顏色色彩為主,從而帶給人們涼爽的遐想;在一些貴重的物品之中也可以通過一些相對應的色彩,凸顯商品的價值。例如一些黃金和翡翠本身具有著很高的價值,如果再通過華麗的色彩進行襯托就能夠更加提高其整體的價值性。通過這些色彩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能夠讓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更加豐富多彩。
2圖形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圖形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是通過多種方面圖形組成的。例如,變異圖形主要是運用特殊的構形手法來表達出設計者自己獨具匠心的特別設計意圖,讓內涵從從大量司空見慣的平庸圖形中透過變異圖形彰顯出其與眾不同之處,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反思,加深人們對于該作品的認識;規則圖形具有穩定、靜止、秩序的特點的,但是也存在著單調和刻板的問題,而相對應的不規則的圖形表現出來的更多是活潑、生動,但是如果應用不當就會造成雜亂無章的感覺;象征圖形是相對于傳統圖形的一種創新,在奧運會的標志設計上就能夠看出來,運動的人形具有著很大的象征意義。一個圖形可以傳達很多的信息內容,對圖形進行轉變還可以傳達不同的信息,但是要盡量避免因為對圖形的改變而造成的錯誤信息傳遞。因此,必須對圖形應用進行優化控制,才能讓圖形在平面設計中得到更好的運用。
3文字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文字表達是人們正常的感情交流的一種方式,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相對于色彩和圖形,文字可以表達的更多的內容,可以進行歷史文化的深厚凝結,在任何的視覺媒體中,文字的應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夠深刻地表達主題,讓人對設計內容最簡單、明了的認識。因此,必須提高文字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平面設計中必須做到提高文字的可讀性,文字必須做到讓人通俗易懂,能夠更加有效地傳達作者的設計意圖,表達設計的主題和構想意念。避免運用表達不明確的文字,使閱讀者反感。文字的位置要符合整體性要求,在畫面和文字都具備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全局性的考慮,注重細節的問題,讓圖形和文字予以更好地配合,避免出現交叉錯合的現象,要做到既不影響圖形的觀看,又不影響文字的閱讀。平面設計視覺上應給人以美感,這就要求在字形的設計上要有一個給人以美感、舒服、愉悅的感受,設計者可以在排版設計上面進行一些改動,從而給人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全新感受。
4結語
色彩的多種應用,圖形的千變萬化,文字的盡情表達都讓平面設計展現出不一樣的特點,讓平面設計的內容更加豐富,讓其傳遞給群眾更大的信息量。因此,設計師要對此三元素予以很好的掌握,讓平面設計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穎.字體設計在平面設計中的重要作用[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03):187-188+192.
[2] 降波.試論色彩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1(08):69-70.
[3] 吳紅巖.傳統圖形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包裝工業,2016(0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