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錯把自己當成馬背上的選手
人們常說,“孩子的天職是玩耍”,這放在兒子上小學以前,我絕對是舉雙手贊成,本來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學著適應這個陌生的世界,學著認識身邊的人和事,學著說話,學著走路……我也就變著法讓他在游戲中學習,比如學習數數靠玩穿珠子、認撲克牌,識字靠玩“字寶寶”等各種游戲……那時“學習”可真是件快樂無比的事情,甚至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一說上課他就歡呼雀躍。
但到了小學,一切都變了,我開始發現,他把學習看成了阻礙他玩耍的最大敵人,把做作業看成了負擔,還經常因為貪玩耽誤了練棋,影響了閱讀,更不能按我的計劃安排讀英語、做課外題……這一切都讓我很惱火,怎么我就沒辦法培養出一個熱愛學習、主動學習的孩子呢?于是乎,我對他的訓斥越來越多:“你要安排合理時間!”“不要總是貪玩!”“你這是不務正業”……這些負面的評價逐漸代替了原來的“你真棒”。
終于在一天晚上,在我們倆的又一次“斗爭”中,孩子爆發了,大哭著對我說:“你沒有權利不讓我玩,我討厭死媽媽了!”發泄完畢,他在委屈中睡去,可我卻久久不能平靜:我已經變成一個騎在馬背上的選手,緊張地使勁握著韁繩,生怕我的馬在賽道上偏離了方向。一旦它跑偏,我就死命地想把它扳回來;一旦它跑慢,我就使勁抽打它,讓它別偷懶……
可時間久了,馬兒越來越不聽話,總想著把馬背上的我甩下去。我只能更使勁地抓著韁繩以防它掙脫。現在,馬兒越來越大,我卻覺得自己力氣越來越小……
打著“愛”的旗號,容易瞎指揮
老公見我這樣子,只得在旁邊提醒我:別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一個巴掌拍不響。
是啊,孩子從小就貪玩,怎么現在我卻把它當成問題了呢?是我不愛孩子了嗎?絕對不是,但這種“愛”已經漸漸變成“瞎愛”,打著它的旗號,我希望孩子可以自我管理好時間,自己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自己把玩和學兼顧好。可我忘了,我現在這把年紀了,還迷電視劇熬夜到深夜,又怎能指望一個8歲的孩子做到自我管理?
我們是底片,孩子是我們洗出來的照片,若覺得照片不好,是不是應該先修改底片?我卻只是要求修改照片。
打著“愛”的旗號,我總想把孩子的時間填得滿滿的,像設計好的程序一樣,做完這個做那個。孩子一放學,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趕快寫作業,別磨蹭”,看到他在玩,我就煩,卻忘了孩子在學校坐了一天,寫了一天的字,確實已經很累。我的操控已經變成一種自我滿足,而不再是孩子本身的需要。
別讓孩子的貪玩成為他受鄙視的原因
尹建莉老師曾說:“在正常生態環境下,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調適的動機和力量,而且年齡越小,調適功能越強大。父母如果完全信任孩子,從不用負面眼光看孩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自我約束。”“如果孩子能從小盡情玩耍,而不因此被訓斥和鄙視,那么,他將來對工作和學習的認真和熱情,也會像對待玩耍一樣。這一點,從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觀察得到。”
而我缺少的,恰恰是給孩子學著自我調適、自我成長的空間和時間。既然意識到問題,我馬上著手改變!
后來,等他放學回家,我的第一句話變成了“累不累”,得到的答復也變成了干脆利落的“不用了,我先寫作業再玩”。孩子其實不是不知道珍惜時間,為了放學能多玩一會,他在學校充分利用課間、自習課的時間抓緊寫作業,還被老師表揚會利用時間呢。沒想到,因為我這點小小的變化,孩子開心極了,見到爸爸就告訴他:“今天媽媽表揚我了,阿姨也表揚我了!”
而在孩子真正想玩的時候,我也盡量不打擾。心理學家都說:“玩是孩子學習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我不能總把書本上的學習當作唯一的正事而阻礙他的天性,否則孩子只能更厭惡學習,變著花樣的跟我作對。所以,今晚因為他的作業全對,效率很高,爸爸便提議讓孩子玩一會游戲,我也欣然同意,這簡直讓兒子開心極了。我看在眼里更是快樂。
這樣的良性互動多了,我和孩子的交流也變了,孩子對我說話,情緒重新變得穩定平和,配合度高,效率也高。別再把自己的壓力,放在孩子身上了,學習本來就該是件輕松快樂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這一點,太重要了。我會繼續努力,放松心態,始終以激發孩子的正面潛能為目標,而不再限于自己發泄的層面,這樣愛才不會再偏離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