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彤
上二年級的女兒完成了一項以團隊合作為目標的課題。她的老師大約在一個月前就提醒家長:未來一個月孩子們要在學校完成這個課題,這完全是孩子們自己的工作,希望家長僅在孩子們需要各類材料時給予幫助。
遵從老師的建議,對于女兒的這次作業,我徹底放手不管了,只是提醒她:注意好好完成,不要蒙混過關。
女兒居然也沉得住氣,一直沒有跟我再提起過作業的事。直到課題截止前一周,她才提出需要一些空氣干燥陶土,說要跟同學一起做一個“鞋盒作品”。顧名思義,他們就是拿鞋盒子作為容器放進各類手工作品,比如立體的3D模型或是模擬場景等等。
◆材料準備中的互相協助
對孩子們來說,最簡單、最便宜的手工3D作品大概就是陶土或是橡皮泥了。我原本答應女兒等到周末去買,沒想到小家伙等不及,周三那天跟我說一定要把周六上午的中文課改到下午上。我莫名其妙,一問才知道她和同學說好了,那個同學手頭上有多余的橡皮泥,正好是女兒做課題需要的顏色,所以他們說好了要互相幫助,借上課見面的機會交換原材料。
臨近交作業的前兩天,看到女兒完成的作品《圣誕節》,我才知道老師布置的這次課題是關于節日的。她還把剩下的橡皮泥交換給了另一個需要的同學。這種自己想辦法解決難題的做法和互通有無的精神,我還真的是第一次在女兒身上發現,不由深感欣慰:畢竟生活中這種缺少材料的事情經常發生,在孩子們獨立做課題的過程中,老師無形中教會了大家互相協作、取長補短。
◆閱讀材料中的統籌規劃
女兒團隊的三個小姑娘做的課題東西兼容,收納了孩子們喜歡的情人節、圣誕節、復活節,甚至還有春節。更令我感動的是,為了后面的講演,三個小姑娘居然為每個節日寫了很詳盡的介紹,圖文并茂。女兒寫的幾個關于圣誕節的問題以及答案,內容極其豐富,有圖,有解說,還有文獻檢索。周日的時候,我聽到了女兒給她的團隊成員打電話,談論他們各自的準備情況,缺什么東西,什么時候要完成,需不需要幫另外一個小朋友做什么等等。雖然說不上多有條理,還是能感覺到這幾個孩子在統籌課題方面的進步,一步一步規劃得非常仔細。
◆課題完成中的協作精神
這幾位同學的在課堂上設計與完成課題時的合作精神,受到了老師的充分肯定。老師說他也沒有想到幾個小姑娘能互相容忍。比如,我女兒性子急,比較顧前不顧后;另一位同學則比較慢,做什么都慢悠悠、不急不慌的;還有一位則是細心有余,行動力差一點。他說:“三個個性完全不同的小家伙們居然能在這樣一個課題中互相妥協,各自選擇適合自己的那部分,最終完成得還很不錯,不容易哦!”
對于孩子們來說,在一個團隊里,孩子們之間如何相處,如何鍛煉自己的領導能力、協調能力,如何最大程度的發揮每個人的特長,遠比單純完成一個課題收獲更大。
我非常贊同女兒學校的這種從小訓練孩子們團隊合作的做法。從小事情出發,在生活與學習中逐漸鍛煉孩子的這種與人交往的社交能力,遠比家長或老師單純地灌輸觀念要實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