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禮湘
秋水、秋波,若從詞的本義上看,所指都與秋天的水有關(guān),并無多大的區(qū)別。但是,在我國(guó)古今文學(xué)作品中,它們卻有著豐富多彩且不盡相同的文化內(nèi)涵。下面就此試作闡釋。
秋水:
一、實(shí)指秋天的水(或雨水,或江水、湖水等)。如《莊子·秋水》:“秋水時(shí)至,百川灌河。”陸厥(南朝·齊)《中山王孺子妾歌》:“歲暮寒飆及,秋水落芙蕖。”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zhǎng)天一色。”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王安石《散發(fā)一扁舟》詩:“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王士禎(清)《樊圻畫》詩:“蘆荻無花秋水長(zhǎng),淡云微雨似瀟湘 。”峻青《黎明的河邊》:“你聽,哇——哇——,秋水下來就是這么響。”
二、比喻明澈的眼睛(多指女子的)。如白居易《箏》:“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李賀《唐兒歌》:“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人剪秋水。”韋莊《秦婦吟》:“西鄰有女真仙子,一寸橫波剪秋水。”趙雍(元)《人月圓》詞:“別時(shí)猶記,眸盈秋水,淚濕春羅。”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蒲松齡《聊齋志異·鳳陽士人》:“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成語“望穿秋水”,意思是把眼睛都望穿了,形容殷切盼望。
三、比喻清朗的氣質(zhì)。如杜甫《徐卿二子歌》:“大兒九齡色清徹,秋水為神玉為骨。”蘇軾《次韻王定國(guó)得潁》之一:“仙風(fēng)入骨已凌云,秋水為文不受塵。” 趙細(xì)瓊《木蘭花慢·〈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詞:“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屬氤氳。”
四、形容冷峻的劍光。如韋莊《秦婦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fēng)吹白虎。”《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劍橫秋水,靴踏狻猊。”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萬金寶劍藏秋水,滿馬春愁壓繡鞍。”明世宗《送毛伯溫》詩:“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五、比喻明凈的鏡面。如鮑溶(唐)《古鑒》詩:“曾向春窗分綽約,誤回秋水照蹉跎。”
六、特指琴曲的名稱。如耶律楚材(元)《彈秋水》詩:“信意彈《秋水》,清商促軫成。”
秋波:
一、實(shí)指秋天的水波。如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徠。”溫庭筠《蘇武廟》詩:“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辛棄疾《菩薩蠻》詞:“不似遠(yuǎn)山橫,秋波相共明。”
二、比喻美女的眼睛(美女的眼睛像秋天的水波一樣清澈明亮)。如李煜《菩薩蠻》詞:“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蘇軾《百步洪》(其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dāng)他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那娘子和丫鬟艙中坐定了,娘子把秋波頻轉(zhuǎn),瞧著許宣 。”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第八回:“ (呂)布欣喜無限,頻以目視貂蟬。貂蟬亦以秋波送情。”葉圣陶 《倪煥之》十:“女郎的步子該怎樣把兩腿交互著走咯,拈著手帕的那只手該怎樣搭在腰間咯,眼光該怎樣傳送秋波咯……他們都一絲不茍地陳說著,監(jiān)督著。”成語“暗送秋波”,常比喻女子暗中以眉目傳情。
三、喻指蘊(yùn)含的深情。如魯迅《且介亭雜文集·“京派”和“海派”》:“我要說的是直到現(xiàn)在,由事實(shí)證明,我才明白了去年京派的奚落海派,原來根柢上并不是奚落,倒是路遠(yuǎn)迢迢的送來的秋波。”成語“暗送秋波”,由暗中傳情之義還可引申為獻(xiàn)媚取寵,暗中勾結(jié)。如蔡?hào)|藩、許廑父《民國(guó)通俗演義》第一百二十四回:“(王占元)對(duì)張(作霖)則暗送秋波,對(duì)曹(錕)尤密切勾結(jié)。”《新民晚報(bào)》1987年4月10日曾報(bào)道:“大局的趨勢(shì),日本是輸定了,急于為將來找到后路,更頻頻向重慶方面暗送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