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輔一?張學亮
廖容標,江西贛縣人,1929年8月參加紅軍;1931年3月由中國共青團員轉為中共黨員,先后在紅一、紅三軍團任連長、副營長、營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多次負傷;后參加長征。1935年11月到達陜北后,任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五團團長;1937年4月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受命赴山東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央軍委為適應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需要,決定由總政治部舉辦干部短訓班,培養赴敵后工作的干部。正在抗大學習的廖容標也被選入短訓班學習,兩個月后,他奉派到太原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報到。
時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長兼駐晉辦事處主任的彭雪楓接見了廖容標,并告訴他:侵華日軍正沿津浦路向山東進犯,山東省委要求中央派干部到山東去領導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組織上決定派你到山東工作,你有沒有意見?廖容標表示服從黨的分配。彭雪楓高興地點了點頭,指出:按規定,凡是到敵后工作的同志,黨證、文件和軍用物品都要留下,由組織保管。廖容標表示服從革命需要。隨后,彭雪楓交給他一封密信和一個“北平流亡學生證”,告訴他名字已改為廖之秀,先到陜西潼關,那里有山東省委派來的交通員接他去濟南。此時,正在太原開展統戰工作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得知有一批紅軍干部將去敵后工作,便在百忙中接見了他們,并語重心長地說:“黨把你們當作革命的種子撒向敵后,希望你們能很快地在敵后生根發芽,闖出一個新局面來。黨和全國人民期待著你們的捷報。”聽了周恩來的囑托,廖容標很受鼓舞。

廖容標離開太原時,裝扮成一副學生模樣,先乘火車到達潼關,與山東省委交通員接上頭,然后乘火車到達濟南。1937年10月初,山東省委書記黎玉接見了廖容標,對他到山東工作表示熱烈歡迎,向他介紹了山東的情況和省委關于分區發展抗日武裝起義的決定,還告訴他擬將起義選在國民黨軍撤退、日軍尚未到達之際舉行。此時,派往長山(今鄒平縣)中學工作的姚仲明也到省委匯報,請求增派干部,特別是懂軍事的干部。于是省委決定派廖容標到長山中學,以體育教師身份作掩護開展工作,同時派出的還有原魯北特委負責人趙明新,并讓他們三人組成黨小組,姚仲明為組長,歸省委直接領導。省委要他們以長山中學為立足點,團結進步人士、校長馬耀南,發動和領導清河區的抗日游擊戰爭。
當時濟南形勢緊張,沿津浦鐵路進犯的日軍正逼近黃河北岸。為盡快肩負起省委交給的重任,廖容標和趙明新隨姚仲明趕赴長山中學。當馬校長詢問廖容標的情況時,姚仲明鑒于馬耀南是位有民族正義感的愛國知識分子,積極主張抗日,愿意接受共產黨領導,便坦誠地向他介紹道:“之秀過去是紅軍團長,這次來山東是為了抗日救國,由于你贊成抗日,故前來與你合作。”馬耀南提出要單獨找廖容標談談,姚仲明表示同意。
廖容標在與馬耀南的單獨交談中,著重介紹了中共《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還介紹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情況和重要戰斗經過,馬耀南聽得入神。對馬耀南詢問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事,廖容標做了解答:為了團結抗日,中共的農村政策已做了調整,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現已停止,改為減租減息。這次談話,使馬耀南解除了許多疑慮,增強了抗日信心。
為爭取師生參加抗日,廖容標和姚仲明請馬耀南出面,邀請老師每晚到校長辦公室研討時事,然后視時機轉到宣講國共合作、團結抗日和在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等問題,對老師們啟發很大。他們以長山中學為基點,組織師生到農村宣傳抗日,還以夜校名義舉辦游擊訓練班。學員來自附近地區的民先隊員、小學老師和青年學生,由姚仲明講統一戰線,廖容標講抗日游擊戰爭,趙明新講農民運動。稍后,分配趙明新到長山、桓臺、臨淄三縣交界的黑鐵山(屬長山縣)及附近的太平莊、衛固等地,籌備武裝起義事宜。
夜襲長山城
1937年12月24日,日軍轟炸長山城,國民黨軍和官員倉皇南逃。廖容標和姚仲明商議,認為這是武裝起義的好時機,立即貼出布告,號召愛國青年拿起武器,抗日救國,凡愿意上山的報名,暫時有困難的可日后參加。當日有60多名師生報名,廖容標和姚仲明于傍晚率領他們奔向黑鐵山。
25日凌晨,也就是日軍侵占長山城這一天,廖容標和姚仲明率領的隊伍到達黑鐵山下的太平莊,與先期來此籌備起義的趙明新會合。游擊訓練班的學員及他們聯絡的學生、青年農民,聞訊也趕至太平莊參加起義。

26日,在太平莊小學院內,100多位愛國志士帶著三支步槍、八把大刀,舉行武裝起義誓師大會。姚仲明按照山東省委決定,莊嚴宣布: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正式成立,廖容標任司令員,姚仲明任政委,趙明新任政治部主任。姚仲明號召第五軍指戰員向東北抗日聯軍、華北八路軍學習,像他們那樣團結一心,英勇戰斗,聽從指揮。廖容標講話時,宣講了人民軍隊的建軍宗旨、性質、任務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規定了幾項生活制度,公布了班長、分隊長名單。從這天起,這支隊伍便開啟了革命的征程。
幾天后,馬耀南也來參加第五軍,受到指戰員們的歡迎。為發揮馬耀南利于團結地方勢力的作用,黨小組決定成立臨時行動委員會,由馬耀南為主任,姚仲明為副主任,廖容標、趙新明為委員,規定第五軍的重大行動均由臨時行動委員會商定。此時,起義隊伍由原三個中隊增至六個中隊。
1938年新年剛過,廖容標在黨小組會議上提出:“為了高舉抗日旗幟,積極打擊日偽,在實戰中錘煉部隊,我建議組織一次出擊,目標可選在長山城,端掉日偽維持會,為民除害。由于這是第五軍的首次戰斗,我打算親自去指揮。”姚仲明、趙明新完全贊成他的設想,并在臨時行動委員會上做了研究。
廖容標對首戰做了認真準備:專門做了動員,講明首戰的意義,務求首戰告捷;從張店工人自衛隊借來20多支好槍,并從各中隊挑選出30多名身強力壯、機智敏捷的戰士,突擊進行夜間襲擊訓練。第五軍派出偵察員潛入長山城偵察,查明城內尚無日軍,僅有30多名偽軍在四個城門和維持會門口站崗。1月8日夜,廖容標率領30多人的精干隊伍,從城西北角搭木梯翻墻入城,按照作戰預案,命令幾個戰斗小組分頭去解決四個城門的哨兵,其余人員隨他直撲文廟,端掉了才成立十天的維持會,俘偽軍和漢奸30余人,繳槍17支。隨后,第五軍在城里張貼標語,押著俘虜撤離長山城,對俘虜進行教育后全部釋放。這次行動震撼了長山及周圍各縣,打擊了日偽軍的氣焰,振奮了民心士氣。
小清河伏擊戰
1938年1月中旬,廖容標得知日軍汽艇和船隊經常通過小清河運送物資,便確定在小清河上打伏擊戰。他到現地勘察,發現鄒平城北陶塘口附近河道成“之”字形,船行至此都要減速慢行,是個理想的伏擊地段。他和姚仲明分工:由他帶隊打伏擊,姚仲明負責籌措給養,并保證伏擊隊伍后勤安全。
1月19日拂曉,廖容標率40多人進入伏擊地區隱蔽,要求大家沉著冷靜,聽從指揮。戰士們忍著饑寒在伏擊點耐心等待。上午10時許,兩條木船經過這里,廖容標示意木船靠岸,當船民得知他們要打日軍汽艇時,便提醒說:“鬼子汽艇速度快,光靠幾支步槍恐怕不行。”船民的提醒,使廖容標想起長征四渡赤水時工兵架浮橋的情景,便想借船搭建個臨時攔河壩。船民爽快答應,主動將兩條船首尾相連橫擋在河面上。同時,廖容標派人到安家莊借土炮。
中午,日軍汽艇自西向東駛來,發現河面上有障礙物,便停船察看,幾個日軍從艙內跑到甲板上嘰里咕嚕吵吵。這時,汽艇離岸邊五六十米,廖容標瞄準日軍一個頭目,“叭”的一槍,此人應聲倒下。戰士們一齊開火,將甲板上的日軍全部擊斃。艙里的日軍企圖駕艇掉頭逃跑,廖容標下令投彈,隨著手榴彈的爆炸聲,汽艇馬達被炸熄火。艇上有兩名日軍跳進河里,游向北岸妄圖逃命,剛上岸就被當地農民用鐵叉砸死。艇上的殘敵仍負隅頑抗,而戰士們的子彈和手榴彈都已用完,正在危難之時,廖容標派人去借的兩門土炮正好運到,請來的兩名老炮手熟練地操作著土炮,隨著兩聲巨響,汽艇中彈下沉,艇上的日軍全被炸死。這次戰斗共擊斃日軍12人。事后得知,這12人中有旅團長一名,聯隊長、高參各一名,他們是在濟南開完軍事會議后返回羊角溝,結果在此遭到廖容標部的襲擊。
廖容標指揮第五軍在小清河伏擊日軍汽艇后,日軍極為震驚,派兵到處搜尋和追查何人所為。當地群眾說是一支“菩薩軍”干的。從此以后,“菩薩軍”在清河地區廣泛傳開,人們稱贊第五軍為“菩薩軍”,稱廖容標為“菩薩司令”。后來,這件事傳到了延安。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向毛澤東匯報工作時說:“紅軍干部廖容標被當地群眾譽為‘菩薩司令’。”毛澤東聽后很高興,在一次干部會議上說:“山東八路軍出了個‘菩薩司令’,他就是我們的廖容標同志。”
楊家橫痛擊“掃蕩”之敵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掃蕩”與反“掃蕩”成為主要作戰樣式。當時,日偽軍對泰山區的“掃蕩”頻繁,廖容標巧妙應對。1940年5月中旬,駐山東張店、淄川、博山的日偽軍600余人,對泰山區抗日根據地萊蕪東部地區進行“掃蕩”。17日,日偽軍向中共泰山地委、專署機關與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主力所在地常莊和文字現一帶進犯。第四支隊司令員廖容標和政委胡奇才決定將部隊撤到徐家店、楊家橫地區,以一部在楊家橫的東山和西山設伏襲擊日偽軍。
楊家橫位于萊蕪城東北,是博山至萊蕪東部的必經之地。19日晨,日偽軍向楊家橫進犯時,廖容標組織地方武裝和民兵在沿途襲擾,誘其進入伏擊地區。9時左右,日偽軍進抵楊家橫,隱蔽在東山和西山的設伏部隊突然開火,日偽軍措手不及,死傷數十人,退縮在村內固守,并以山炮和機槍火力掩護步兵向西山沖擊,企圖奪取制高點。廖容標指揮部隊沉著應戰,連續打退敵人多次猛烈沖擊,守住了陣地。入夜,廖容標組織部隊向楊家橫村內之敵發動猛攻,予敵以重大殺傷。20日拂曉,日偽軍突圍北逃,第四支隊追擊到青石關一帶又殲其一部。這次戰斗,第四支隊共斃傷日偽軍300余名,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和軍用物資,保衛了泰山區抗日根據地。楊家橫戰斗的勝利,開創了山東八路軍部隊以劣勝優的范例,被寫進了《山東縱隊周年紀念歌》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山東八路軍展開大反攻,山東軍區將各地主力編為8個野戰師、12個警備旅和兩個獨立旅。其中泰山軍分區的主力編為第四師,廖容標任師長,王一平任政委,轄三個團,隨即開赴膠濟鐵路西段執行任務。
廖容標在山東抗戰的八年中,牢記中央軍委派他到山東發展部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重托,經過艱苦努力,帶出了一支上萬人的部隊,作戰上千次,共殲日偽軍2.1萬余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廖容標在山東抗日的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了70多年,他離開我們也已36年,但人民沒有忘記這位“菩薩司令”,他的業績已載入革命史冊。他帶出的山東軍區第四師,后進入第三野戰軍序列,轉戰蘇魯,進軍中原,戰淮海,渡長江,參加解放大上海,能攻善守,戰功卓著,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如今成為守衛祖國東南大門的精銳之師。(編輯 韓冬梅)
(作者分別是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長、南京軍區司令部編研部二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