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輝?閆峰
抗戰時期大后方的版畫運動,秉承20世紀30年代魯迅發起的新興木刻運動。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后方版畫家們,踐行魯迅的藝術理想,既繼承中國傳統版畫的精華,又借鑒西方版畫藝術的優點,創作出富有戰斗性、民族性及大眾化的美術作品,號召和鼓舞著中國人民投身到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民族戰爭洪流之中。他們通過創作各種題材的版畫作品,舉辦各種形式的國內外展覽活動,不僅展現了中國現代版畫的藝術成就,塑造了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也增進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抗日戰爭的理解與認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

開端:武漢的版畫運動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隨著國民政府政治、軍事重心南下西遷,武漢成為中國抗戰的大本營,成為全國抗日運動的中心。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共中央長江局、新華日報社、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于武漢創立,開辟了抗戰大后方各種文藝創作的政治局面,也開啟了抗戰大后方的版畫運動。
1938年1月8日至10日,在魯迅弟子胡風創辦的七月社的統籌下,版畫家們在漢口舉行了“抗敵木刻畫展覽會”,成為武漢版畫運動的第一面旗幟。隨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及版畫家們編輯出版了《抗戰木刻選集》《全國木刻選集》等,成為武漢版畫運動的重要成果。同年,中華全國漫畫作家抗敵協會、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相繼成立,擎起“抗戰美術”的時代火炬,并在重慶、桂林、昆明、貴陽、成都等地成立分支機構,不僅把版畫藝術的火種播撒于大后方,點燃了抗日救亡的民族熱情,也將版畫藝術與中華民族的抗日解放事業和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相連,開創了抗戰大后方版畫運動的新紀元。
發展:桂林的版畫運動
武漢淪陷后,廣西桂林成為我國大批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名人、愛國志士的最佳聚集地之一。由于政治環境相對寬松,報刊出版異常活躍,思想文化更加多元,使得桂林不僅成為中國抗戰大后方的文化重鎮,甚至一度成為中國抗戰文化最繁榮的城市,有著中國“抗戰文化城”的美譽。
1938年至1944年,李樺、黃新波、賴少其、龍廷壩、溫濤、鐘惠若、李漫濤、沙飛、劉建庵、洪雪村、蔡迪支、張在民等數十位版畫家匯聚于桂林,參與版畫藝術的創作宣傳與展覽活動。加上廣西本土的陳更新、易瓊、宣海松、陽建德等版畫家,形成了一支人才濟濟、群英璀璨的藝術群體。他們立足于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時代精神,吸收借鑒當地民間剪紙、窗花、年畫等藝術特點,以版畫團體為依托,出版作品集,舉辦版畫展,展現了具有桂林抗戰版畫自身特色的藝術面貌。其中,賴少其將版畫與年畫相結合,將民間門神與抗戰英雄合二為一,創作的套色版畫《抗戰門神》是典型的具有傳統民族藝術內蘊的現代版畫作品。這部作品深受人民群眾歡迎,并由桂林行營印發,在1939年春節張貼于千家萬戶,抗戰文化深入百姓生活。再如,1944年蔡迪支根據桂林大撤退場景創作的《桂林緊急疏散》,深刻表現了人民群眾聚集火車站,逃難時驚心動魄的一幕,是大后方版畫藝術的代表佳作。
高潮:重慶的版畫運動
抗戰時期重慶的版畫運動,是抗戰大后方美術運動的中堅力量,是抗戰大后方藝術水平的巔峰。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或間接引領下,以王琦、丁正獻、汪刃鋒等為代表的版畫藝術家“擔當著斬滅法西斯侵略強盜的劊子手的任務,毫不隱瞞地把法西斯侵略者的血腥面目刻畫出來,號召大多數人一致參加到反侵略陣線中來”。他們創作出的版畫作品“普遍的啟發在水線下的同胞,用繪畫具有的特殊效力,去宣傳,說服那些對國家民族漠不關心的朋友,去暴露日本法西斯土匪的獸行——奸淫、屠殺、轟炸——抓住目前社會畸形的狀態”,從而開創出一條革命現實主義藝術道路,成為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藝術遺產。
重慶主要的幾家報社都開辟了版畫藝術專刊,包括《新華日報》副刊《木刻陣線》,《商務日報》副刊《抗戰木刻》,《國民公報》副刊《木刻專頁》《木刻研究》《美術之頁》,《新蜀報》副刊《木刻專頁》《半月木刻》等。其中,《新蜀報》還陸續組織出版了《戰時木刻展覽》特刊、《抗敵兒童畫展》特刊、《全國木刻研究會第一次展覽》特刊、《中華全國美術會紀念美術界》特刊、《中國木刻研究會三周年紀念》特刊等。重慶的版畫運動不僅培養了一批版畫專業人才,并通過舉辦展覽活動普及了版畫藝術,密切聯系了廣大人民群眾,宣傳了中國抗戰精神,特別是借助對外藝術交流活動,增進了同世界各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1942年1月3日,中國木刻研究會在重慶的中蘇文協成立。5月2日,中蘇文協舉辦了“中國送蘇木刻作品展覽會”。1943年3月16日,中蘇文協又舉辦了蘇聯贈送中國的版畫的展覽。1944年,中國木刻研究會精選了版畫展覽佳作,送到蘇、英、美等國進行展覽。“介紹了我國人民進行抗日斗爭的木刻作品,向全世界人民控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暴行和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事跡,鼓舞了世界人民徹底埋葬法西斯侵略者的信心。”重慶的版畫運動提升了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國際影響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積極貢獻。
延伸:云貴川的版畫運動
抗戰時期,云南、貴州、四川等地作為大后方戰略基地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的版畫運動雖不如重慶、桂林那樣絢爛奪目,但也展現了戰時新興版畫藝術的亮麗景象。
不論是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還是中國木刻研究會,均在昆明、貴陽、成都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將版畫藝術傳播到云貴川,促進了當地版畫藝術的創作出版和展覽活動的策劃組織,推動了當地版畫藝術的整體繁榮發展。同時,各知名版畫家輾轉流動,與當地版畫家匯集交流,不斷碰撞出思想藝術的火花,使云貴川版畫運動不但保留著革命性的藝術特征,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在云南,僅《云南日報》在1937年至1943年間,就刊登了30余位版畫家的200多幅作品,其中刊登王行、心聰、黃榮燦、江濤、黃新波等知名版畫家的作品150多幅。在貴州,《貴州日報》不僅刊登了不少版畫作品,而且還出版了《國立藝專抗戰畫展》特刊、《詩歌與木刻》專號等,并舉辦巡回展覽,展出了李樺、黃榮燦、荒煙、劉侖、沙清泉等版畫家的作品。在四川,《成都快報》《華西日報》以及《新蜀報》等也報道和發表了有關四川版畫作品與展覽情況的文章。其中《華西日報》特別刊出了《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八一三”木展》特刊、《木刻》專頁等,促進了四川版畫運動的發展。
落幕:留渝八人木刻展
抗戰時期大后方的版畫運動“為時雖短,但顯著地露出了一種轉變的光芒,就是從單純地作為政治宣傳的要求下,轉變成為藝術運動;更從單純地發展木刻版畫的要求下,轉變成為繪畫現實主義的運動了”。這些正是魯迅先生“為社會而藝術”新寫實主義主張的時代寫照,也是大后方版畫家堅持探索魯迅先生寄予版畫藝術殷殷期望的生動實踐。
隨著抗戰的最終勝利,大后方版畫運動逐漸落下帷幕。1945年10月10日,以留渝版畫家王琦、陳煙橋、丁正獻、王樹藝、汪刃鋒、黃榮燦、陸地、梁永泰等八人的木刻作品為主的展覽活動正式開幕。同時還展出古元、李樺、力群及劉峴從延安帶來的木刻新作。這次展覽是抗戰勝利后重慶暨大后方版畫運動最大規模的展出,是版畫家們的一次集體謝幕,標志抗戰大后方版畫運動步入尾聲。對此,陳煙橋動情地說:“抗戰已經結束了,我們也快要分道揚鑣了。在今后,為著爭取本身的創作自由與身體自由,還得要執緊自己的武器,用以適應人民的需求。人民是我們的保護者,人民能賦予我們無盡窮的創作能力。”此后,中國現代版畫藝術中心再次回歸上海。
抗戰時期大后方的版畫運動,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產物,關注“現實”,服務“民眾”,強調“行動”,其所承載的藝術精神更多地表現為深刻的民族文化。那些版畫家們不僅是藝術家,亦是革命戰士,他們以版畫藝術作為武器,與國內反動勢力和日本法西斯進行著不懈斗爭。他們用生命和鮮血鐫刻的作品,已經化為一座座不朽的豐碑,屹立于人們心中。
(編輯 王 雪)
(作者分別是重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重慶商務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