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法唐



張國華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西藏人和進藏人幾乎無人不知的人物。由劉伯承、鄧小平、賀龍推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批準的進藏主力二野第18軍的軍長和中共西藏工委的核心人物。歷任中共西藏工委書記、第一副書記、副書記、第二書記,自治區黨委書記。是在中央軍委、毛主席、西南局、西南軍區領導下,西藏三大戰役的主要指揮者。
國華同志從接受進藏任務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調出西藏,為了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嘔心瀝血。他革命信念的堅定性,政治上的成熟性,掌握處理政治問題(包括軍事指揮)及其他問題的才華,在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鞏固國防這個特殊的舞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示。這也是他在一個地區一個崗位上連續工作時間最長和成就最輝煌的時期。他既能較好地領會并堅決地貫徹執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央指示,又能在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和創造,在政治上、軍事上、統戰工作、群眾工作和財經工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梢哉f,西藏問題得到成功解決,與國華同志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我主要以西藏的三大戰役為主線,記述國華同志在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保衛祖國偉大歷程中,展現出的政治遠見、膽略和高超的指揮藝術,以此緬懷國華同志。
昌都戰役——盡顯國華同志文韜武略
昌都戰役,是解放中國大陸的最后一役,消滅了西藏地方政府藏軍的主力,打開了和談的大門,為和平解放西藏創造了條件,促成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從而驅逐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
國華同志既是中央批準的中共西藏工委的書記,又是進藏部隊主力——18軍軍長,軍隊地方,前方后方,幾副重擔一起挑,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進軍西藏的工作中。接受任務后不久,就成立了政策研究室,著手對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情況,以及藏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進行調查研究。購買、搜集有關藏區藏族方面的圖書,特地拜訪對西藏情況了解的學者、專家。當時的政策研究室就吸收了像著名的大學教授李安宅和于式玉夫婦,著名的藏語言學者謝國安(蒙古族)、祝維漢、傅斯忠等。國華同志和干部戰士一樣,尊稱他們為“教授”、“老師”。一有時間,就到政策研究室同專家、教授們聊天,詢問西藏情況,并關心他們的生活,對研究室工作非常重視,把它看成是軍部一個重要參謀、研究班子。這時期,國華同志集中精力抓政策問題。研究室成立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寫出了《西藏各階層對我們進軍態度之分析》《對西藏各種政策的初步意見》《進軍守則》等很多方案和材料,經他審閱后上報西南局和黨中央,可謂成績顯著。其中,《對西藏各種政策的初步意見》在當時來說盡管還不完善、不成熟,有的地方還沒概括好,但為后來西南局制定“十條政策”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對黨中央以后關于西藏重大政策的決定也起了重要作用。
接著,張國華決定派出兩路先遣部隊,赴西康藏區探路、了解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和物資方面的籌備,并吸收訓練一批藏族青年,向藏族人民宣傳我黨我軍的政策、紀律等,為后續部隊繼續前進提供準備。為了統一指揮兩路先遣部隊,組成了18軍前進指揮所。他自己也親赴前方,于1950年6月下旬到了瀘定、康定,進行實地調查,重點解決極為艱巨、復雜的運輸補給、到藏區后的上層統戰工作等問題。為了解決當時的運輸困難,在瀘定的大渡河邊,他集中部隊技術人員,反復研究試驗,終于成功地把汽車卸開,用渡船運過去,再組裝起來。這雖然算不上什么發明,但確實解決了實際問題。在康定,他同中央聯絡部隨軍進藏,與負責統戰的徐淡廬同志研究如何做好西康三位上層人士夏克刀登、降央伯姆(女土司)、邦達多吉的統戰工作。國華同志親自舉行了一次上層人士的茶話會,熱情地招待了夏克刀登,肯定他當年參加博巴政府的功績,表示一定要同他結成好朋友。這些工作都為部隊后續的前進打下良好的基礎。
9月初,張國華率領軍部,到達海拔3200米的康藏高原重鎮甘孜。隨后立即召開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擴大會議,總結了進軍4個月以來的工作,討論了進行昌都戰役的問題和以后的工作。在甘孜,設立了中共西藏工委辦公室。這時工委實際上還只是在搭架子。由于交通不便,糧食供應困難,不僅其他人員要精減,工委機構也求精干。工委副書記、軍政治委員譚冠三在后方負責全軍的工作。新設立的辦公室就是工委的辦事機構,協助張國華實行一攬子領導。這期間,張國華考慮的主要是三個問題,一是政策準備,二是為昌都戰役做準備,三是為部隊越冬做準備。
西藏當局勾結帝國主義和外國反動派,拒絕和談,并且擴軍備戰,派重兵駐守昌都,企圖以武力阻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人民解放軍不可能無限期地推遲進軍西藏,西藏當局關閉和談的大門,就只能采取非和平的辦法以戰促和了。很明顯,不給西藏當局以沉痛的軍事打擊,西藏和平解放是不可能實現的。昌都一役已不可避免。
發起昌都戰役的各方面工作都準備好了,作戰的部署、計劃中央也都批準了,可以說戰斗的指令已如箭在弦,但國華同志仍遲遲不下命令。作為經歷上百次大小戰役的高級指揮員,在他的頭腦中,始終堅信不打無準備之仗、無把握之仗。他心中有一個問題放不下,就是后勤補給。剛到甘孜時,國華同志和其他幾個領導人,就分別拜訪了原西康省甘孜地區的土司頭人這些上層人士,做他們的工作,取得他們的支援。戰爭迫在眉睫之際,國華同志又同天寶、劉振國等,驅車70余公里到玉隆,看望了夏克刀登,同他徹夜長談,談到昌都戰役即將開始,運輸補給困難,特別是部隊糧食供應是個大問題,希望他大力幫助。在得到夏克刀登慷慨表示,他要全力支援,出糧、出牦牛,幫助運輸,加上其他土司頭人的表示和已經買到的糧畜,經精確計算,感到困難解決了,覺得有把握了,才正式下達了昌都戰役的作戰命令。
昌都戰役的作戰方案、部署,都是在國華同志頭腦中經過深思熟慮,并和其他領導人反復研究制定的。從戰役實施來看,這些部署、計劃和臨戰指揮都是很正確恰當的。戰役打響后,國華同志日夜守在報話機旁,隨時了解前線情況,指揮部隊行動。有的同志勸他休息,他說:“戰爭規模雖小,但意義很大,加上戰區縱橫幾百里,高山缺氧,氣候寒冷,時雨時雪,運輸補給困難,部隊負荷沉重,這是在特殊條件下的特殊戰爭,我不能掉以輕心?!本瓦@樣,他連著10天沒睡覺,整天都在抽煙,實在太困了就打個盹,一直守在報話機旁,隨時了解戰況,適時進行指揮。
昌都戰役于1950年10月6日開始,24日結束。經過大小戰斗20余次,共斃、傷、俘敵5700余人,俘虜福特等英印特務4人。昌都一戰,我軍取得軍事和政治上的重大勝利,打垮了半數以上的藏軍,粉碎了帝國主義和西藏反動勢力妄想以武力阻止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的夢想,擴大了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的影響,震撼了西藏上層集團,促使其迅速分化,打開了和平談判的大門,實現了我黨我軍既定的方針,達到了預期目的。
昌都戰役后,當年12月14日,國華同志在甘孜主持召開了中共西藏工委和18軍黨委聯席會議,討論了西藏解放后的大體設想,研究了西藏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部隊劃分特別是分片包干地區等問題,會議討論了班禪進藏時機問題、前后藏是分治還是統一問題,會議認為班禪當時應暫緩返藏,以免為反動派提供借口,返藏時機要與達賴談好后再決定。關于分和統的問題,開始也曾考慮先分后統,后來考慮不行,才決定前后藏應統一。這些結論都是正確的,也是符合中央精神的。后來的事實也證明如此。
平息叛亂實施改革—盡顯國華同志軍政雙全
1951年5月23日,經過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雙方代表20多天耐心、友好、充分的協商,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張國華是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之一。協議簽訂的當天下午,毛主席聽取協議簽訂情況匯報后,同國華同志進行了親切的談話,指出“在西藏考慮任何問題,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這兩件大事,一切必須慎重穩進”。這是國華同志第一次同毛主席談話,使他終生不忘。
當然,在極為復雜困難的條件下,在沒有任何先例可循的西藏,探索一種全新的社會變革之路,不可能不出現一點偏差。例如,關于改革的問題,“十七條協議”中是約定西藏在條件成熟時再進行改革的。協議簽訂后的前五年,西藏工委忠實地恪守協議,不但沒提改革,連階級教育也沒進行,主要是集中力量搞上層統戰工作,通常所說的群眾工作也不搞,只搞影響群眾工作。但在1956年,由于受鄰近西藏幾個省的少數民族地區開始進行或準備進行民主改革的影響,西藏部分群眾也開始有了改革要求,西藏工委也過早地進行了民主改革的準備工作。此時,國華同志雖然后一時期不在西藏,但在這方面他也存在急躁情緒。西藏工委關于民主改革的宣傳和準備工作,引起了西藏上層人士廣泛議論,大多數上層人士心存疑慮,出現了不安的情緒,西藏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混亂。中共中央客觀分析了西藏的政治形勢后,適時做出西藏六年內不實行民主改革的方針。國華同志堅決地貫徹“六年不改”的方針,在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發言,表示:西藏進行改革的條件還不是完全具備,改革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1956年冬,張經武、張國華先后回到拉薩,主持西藏工委工作。1957年1月,西藏工委召開擴大會議,認真學習中央指示,深入研究西藏當時的形勢,統一了思想,檢討了“大發展”的錯誤。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國華同志主持了對西藏人員、機構、財政等各項事業“大下馬”、“大收縮”。不但停止改革準備,將60%以上的進藏解放軍和90%以上的工作人員調出西藏,一些事業也停止下來。由于西藏工委堅決貫徹中央“六年不改”方針和以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相應地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有疑慮的上層人士中的多數情緒逐步穩定下來,顧慮有所消除,他們也同堅定的愛國人士一樣,愿意繼續同共產黨合作共事,參加自治區籌委會的各項工作。反動分子煽動造謠的借口也破滅了,社會逐步趨向穩定,各項事業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向前發展。
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為了永遠保持其封建農奴制度,不是要推遲改革,而是根本不要改革,永遠騎在人民頭上,奴役人民,榨取人民的血汗,盡情享受,并死心塌地依靠和勾結帝國主義和外國反動派,發動叛亂,搞分裂,鬧“獨立”。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公開撕毀“十七條協議”,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動了以拉薩為中心的全面武裝叛亂,并向西藏工委和西藏軍區進攻。為了鞏固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和幫助西藏人民徹底解放,中共中央決定“徹底平息叛亂,充分發動群眾,實行民主改革”。中央還指出,“我們的方針是‘邊打邊改,叛亂地區先改,未叛亂的地區暫時緩改’?!?/p>
拉薩戰役開始后,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及時確定了平息叛亂的方針,同時急速增派部隊入藏作戰。西藏工委、西藏軍區堅決貫徹中央指示,把平叛斗爭和領導人民進行民主改革作為中心任務。當時,經武和國華同志都不在拉薩。國華同志因患高血壓、心臟病在廣州休養,平息叛亂的第一個戰役——拉薩戰役由譚冠三同志指揮。身在內地的國華同志,心早已飛向西藏了。他密切注視著西藏,并根據事態發展,隨時向西藏工委和西藏軍區表明自己的一些策略性意見:“所有據點一律固守,繼續示弱”?!榜v拉薩部隊主要任務是設法不讓敵人逃走,待主力到達后加以聚殲”。3月15日,國華同志飛到北京,準備抱病進藏。此時突然得到中央辦公廳安排他和張經武去武漢的通知。在武漢,張國華和張經武見到了毛主席,聽取了他對西藏地方政府和反動上層發動全面叛亂問題的許多重要指示。
3月26日,國華同志帶著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回到拉薩,統一對全區平叛作戰指揮和民主改革的組織領導工作?;氐轿鞑睾?,立即召開了一系列軍區會議。國華同志認為,叛亂地區那么大,叛亂武裝散布的面積那么廣,我們交通不便,補給困難,氣候不適應,平叛作戰如全面開花,一起進行,力量分散,是捂不住的。在這種情況下,為加速平息叛亂,避免平叛后再出現復叛現象,必須根據我軍本身的力量,實行“平息一地,鞏固一地,再轉一地”的原則??紤]到西藏地區的情況,在平叛步驟和方法上,要采取“先平息叛亂的中心地區、后一般地區”,“先邊沿、后腹心”,“先公路線、后邊遠地區”,“先農區、后牧區”的方針。首先平定拉薩地區的叛亂,然后是山南戰役,蕩平叛亂武裝盤踞的老巢,切斷帝國主義、外國反動派在陸地上支援西藏叛亂武裝的重要通路,達到“關門平叛”的目的。
國華同志提出,“軍事打擊、政治爭取、發動群眾”這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具體運用時,又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掌握,同時并舉或有所側重。為了有效地開展政治爭取工作,在他主持下,工委和軍區還制定了對投誠的叛亂分子,包括叛首、骨干、堅決分子,一律實行“不殺、不關、不判、不斗”的四不政策。在平叛斗爭中,國華同志與平叛部隊的指揮員一起,創造性地摸索出高原地區對付分散、小股、出沒無常的叛亂分子的作戰方法,并發揮了政治爭取和發動群眾的威力,巧妙地將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發動群眾結合起來,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平叛任務。
在國華同志的指揮下,平叛部隊1959年接連發起了山南戰役、納木湖戰役、麥地卡戰役和昌都地區的平叛作戰。這幾次平叛戰役取得巨大勝利,使西藏叛亂武裝從陸路接受外援的通道被切斷。叛亂武裝完全處于被分割狀態,孤立地盤踞在幾個互不相連的地區。
1960年1月中旬,西藏軍區召開有團以上主管干部參加的平叛作戰會議,總結1959年平叛工作,部署1960年的平叛任務。國華同志強調指出,1960年是平叛的關鍵一年,要爭取在年內基本解決問題。會議決定,把待平叛地區依次劃分為一、二、三、四號地區,在西藏軍區統一指揮下,組成三個指揮部,分片包干完成平叛任務。西藏工委書記張經武講話,要求部隊加強政策觀念,加強群眾觀點,嚴格遵守紀律,努力完成全年平息叛亂和民主改革的
任務。
經過1959、1960兩年的平叛作戰,全區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小股、分散和殘余叛亂分子,處于窮途末路、為逃避殲滅而疲于奔命的境地。1961年,根據中央指示,為徹底肅清殘余叛亂分子,消除叛亂滋生的基礎,國華同志指示各部隊在任務區內,發動群眾,大力開展政治爭取工作。同時,各部隊采取重點合圍、搜剿、專案偵捕等手段,進行軍事打擊。殘余的重要叛首、空降特務紛紛被殲或投降。至此,西藏平叛宣告結束,民主改革也基本完成。平叛改革的勝利,使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摧毀了西藏政教合一、僧侶貴族專政的封建農奴制度,推翻了三大領主的統治,百萬農奴和奴隸獲得翻身解放,成為新西藏的主人。
在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制定的“邊平邊改”方針中,張國華和軍區領導一肩挑平息叛亂的擔子,一肩挑起民主改革的擔子。在張經武未回拉薩前,國華同志還主持西藏工委適時制定出了關于平叛和民主改革的文件,擬定了后經中央批準的關于平叛改革的13項政策。國華同志和周仁山、詹化雨等領導還到山南的貢噶、乃東、扎囊、隆子等地農村,深入實地進行調查研究,訪問貧苦農奴及愛國上層人士,調查階級狀況,為制定民主改革的具體方針、政策做準備。張經武回到西藏后,他們又接連召開會議,制定西藏民主改革的各項政策。在制定關于民主改革的各項文件時,國華同志都同西藏上層人士,特別是上層愛國進步人士進行充分的溝通協商。這些政策經西藏自治區籌委會全體會議通過并報中央批準后實施。在改革中,國華同志特別強調對農奴主及其代理人贖買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不劃富農階級,對中等農奴包括富裕農奴要特別注意保護,牧區不進行分配等,這些都是正確的,而且是切中要害的。
1960年,在民主改革勝利的大好形勢下,西藏工委又急于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開始進行農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種急于改變生產關系、改變農牧民個體所有制的做法,在農村中造成了一些混亂,使相當一部分群眾思想不安。試辦的合作社效果也不好,影響了生產的發展。中央及時發現這種情況并給以糾正,制定了“五年不辦社”的穩定發展的方針,避免了更大的失誤。經過民主改革以后幾年的穩定發展,西藏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績的基礎上,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這段時間,國華同志團結工委一班人,堅決貫徹“穩定發展”方針,使西藏人心穩定,人民的生產生活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得到大的改善與發展。不僅各項生產建設事業蓬勃發展,而且民族關系、黨群關系、軍民關系都十分密切,干部作風和社會風氣以及人們的精神面貌也都比較好,全區到處呈現一派興旺發達、安居樂業、團結互助、奮發圖強的大好形勢,人們把那個時期稱為“黃金時代”。
在平息西藏武裝叛亂,實行民主改革的過程中,西藏工委認真貫徹各項方針政策,積極穩妥地進行工作,國華同志作為一位文武雙全的指揮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盡顯
國華同志高超的指揮藝術
正當西藏全力貫徹穩定發展方針,創造穩定發展局面的時候,1962年10月,印度當局在中印邊境全線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入侵,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作戰,創造了我國繼抗美援朝后又一次與外軍作戰并取得勝利的典型戰例。這次戰役中,國華同志在高山峽谷、密林急流的喜馬拉雅山域對外軍作戰中又一次顯示出他的指揮才能,特別是他的膽略。
國華同志1962年初參加完中央的活動后,留在內地養病,中印邊境反擊戰開始由譚冠三政委組織。局勢的不斷發展,使國華同志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到中印邊境。他通過電話,不斷把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和他個人的意見及時告知西藏工委和西藏軍區。西藏軍區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和他的意見,迅速組建了一個精干的作戰指揮機構——軍區前進指揮部(代號藏字419部隊),主要由原第18軍老52師的兩個團、老53師的一個團組成,山南軍分區和其他部隊也歸419指揮。為加強昌都方向的指揮,又將已調出的郄晉武同志要回,派去任軍分區司
令員。
國華同志回到拉薩后,立即召開軍區黨委和西藏工委聯席擴大會議,傳達貫徹中央指示,了解、研究前線的敵情、地形、道路等。會后就組織起了西藏軍區前指,兩日后就到達麻麻,統一指揮前線作戰。
在作戰指揮中,國華同志有比較突出的兩點,一個是執行命令堅決;另一個是能根據實際情況,善聽下面的意見,大膽提出自己的建議,而不是機械地執行上級命令。
如第一次戰役時,中央指示初戰要慎重,初戰要必勝。當時上級有一種意見,為了慎重,先攻克節朗地區的沙則一點,張小口,吃掉一個營。國華同志在聽取了軍區有關部門掌握的情況分析和419部隊柴洪泉及我的作戰意見后,果斷提出了對印軍左右兩翼同時打,殲滅印軍一個旅的大膽計劃。這個計劃報上去之后,總參和軍委,包括幾位老帥都不同意,怕我們胃口太大吃不掉印軍的那個王牌旅。最后報到毛主席處,還是毛主席有氣魄,說:“讓他們打,打不好重來!”總參才下命令,這就有了克節朗戰役后來的規模??倕⑴鷾屎?,我邊防部隊干凈利落地消滅了侵占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的敵人,全殲印軍第7旅,俘獲旅長達爾維準將??斯澙蕬鹨鄹娼荩玫矫飨椭醒胲娢约叭珖舜蟪N瘯芨叩脑u價和表揚。
第二個戰役中,印軍在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地區約部署了1.2萬人。印軍是沿公路兩側縱深梯次配備,基本上是一個長蛇陣。劉伯承元帥形象地指出印軍的部署特點為“銅頭、錫尾、背緊、腹松”。敵人從達旺南的西山口至邦迪拉修了一條公路,隊伍也是沿途設置。我們采取劉帥提出的“打頭、截尾、斬腰、剖腹”的戰法。實施大縱深迂回包圍,多路穿插分割,將敵人的長蛇陣切為數段,各個殲滅。這個方案統一由西藏軍區前指指揮。當時,軍用公路尚未通到達旺,年已48歲并患有心臟病的國華同志克服了冬門拉山高險峻、嚴重缺氧的困難,步行翻越冬門拉這座大山,率軍區前指于11月1日由麻麻移駐達旺以北5公里處的邦崗共。在那里召開作戰會議,研究作戰方案,下達各部隊分別攻取西山口和迂回、穿插、分割的任務。國華同志本來要419指揮部統一指揮西山口到德讓宗地區的作戰,擔負打頭、斬腰、剖腹的任務。鑒于55師是一個跨大區的建制師,當時,我感覺由我們單獨指揮不好,就向國華同志提出由419指揮部與55師聯合指揮,建立“聯指”,他采納了這個方案。聯指隨155團行動。發起總攻不久,我們一部隨155團向申隔宗穿插,結果走錯了路,又遇懸崖絕壁,行動就慢了。那個地方很奇怪,電臺信號弱,電報既發不出去,也收不著。聯指另一部分也遇到類似情況。從18日下午兩點半到19日中午12點,聯指與上級和下級都失去了聯系。我們的部隊都不是那樣死板,一看與我們聯系不上,馬上就越級與軍區前指直接聯系。在這20多個小時中,國華同志開始也是心急如焚,在作戰室整整坐了一夜,后來接到155團的報告,就果斷地實行越級指揮,直接指揮到團。直到聯指電臺信號恢復了,才恢復對419部隊和55師等部隊的作戰指揮。
西山口—邦迪拉戰役,即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第二次戰役,由于指揮正確,部署得當,擔任作戰任務的各部隊盡管遇到前所未有難以想象的各種艱難險阻,但由于多數部隊有第一次戰役的經驗,又發揚了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即第一次戰役提出的“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見縫插針、迅速果斷、堅決勇敢、機動靈活,勝利地實現了“打頭”、“截尾”、“斬腰”、“剖腹”等作戰部署,確保了殲敵任務的完成。與此同時,瓦弄方向作戰的“丁指”(由54軍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昌都軍分區司令員郄晉武組成)指揮參戰各路進攻部隊克服高山峽谷、水深流急、道路艱難等重重困難,經過猛攻,迅速瓦解印軍,取得瓦弄地區反擊印軍的作戰勝利。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取得的勝利,與西藏人民積極支援前線是密不可分的。中共西藏工委向全區提出“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口號,廣大翻身農奴為了保衛國家和民主改革的勝利成果,懷著“驅逐印度侵略軍,保衛幸福生活”的心愿,以極大的愛國熱情,踴躍地投入到支前行列。他們抬擔架、送物資、修公路,許多地方出現了父母送子女、子女送父母、妻子送丈夫、父子兄弟姐妹爭著上前線的動人場面。山南地區一位翻身貧苦農奴把自己的兩個兒子、三個女兒都送去支前。在支前工作中,西藏各族優秀兒女,吃苦耐勞,不畏艱險,不怕流血犧牲,同邊防部隊指戰員并肩戰斗。他們在搶修道路、前運后送、救護和醫治傷病員、裝卸物資、打掃戰場等各項勤務中,表現出高度的愛國熱情,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跡。像解放戰爭時期山東沂蒙山區的“紅嫂”那樣擠下自己的奶水喂傷員的情況,在反擊戰的支前中出現的不少。西藏廣大人民群眾積極踴躍支前,對自衛反擊作戰勝利起了重大作用。張國華在中印邊境東段自衛反擊作戰總結時說:“民工的作用很大,如果沒有這些隨軍支前的民工,要定下戰役決心,保證戰役全勝,將是很困難的?!蔽以趹鸷蠼夥跑娙娬h上曾說:“內地人民辦到的,西藏人民也能辦到,內地人民辦不到的,西藏人民也辦到了。”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大揚了國威軍威,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尊嚴。不僅使西藏地區的干部和人民受到一次愛國主義的戰斗洗禮,而且進一步增強了民族團結、軍民團結,干群關系也更親密。在作戰中,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艱苦卓絕,為保衛祖國邊疆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西藏人民積極支援前線,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衛反擊作戰的勝利,更加鼓舞了西藏人民的斗志和信心,進一步穩定了邊疆,保證了西藏各項事業的穩定發展。
1963年2月,國華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匯報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情況,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對參戰部隊的功績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表彰。毛主席在國華同志匯報過程中,作了20多次重要插話,又對反擊作戰的勝利給予了具體而高度的評價。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生在西藏大地上的三大戰役,對西藏的革命進程的影響,就其歷史意義來說,如同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在全國解放戰爭局勢的地位和作用。對西藏來說,劉少奇譽稱:“昌都戰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戰役”。昌都戰役加上以后的平叛改革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這三大戰役,使西藏取得和平解放,驅逐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粉碎了分裂主義分子勾結帝國主義和外國反動派妄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抵制了擴張主義的入侵和“三尼”(美國總統肯尼迪,蘇共第一書記、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印度總理尼赫魯)反華的大合唱,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鞏固了西南邊防的安全,摧毀了政教合一、僧侶貴族專政的封建農奴制度,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做主人,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徹底改變了西藏千百年的舊面貌,使西藏社會發生了質的變化,實現了社會發展的飛躍,穩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西藏歷史的新紀元。
當年,劉鄧首長之所以在戰將云集的二野部隊中挑選國華同志為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統帥,看中的是國華同志突出的組織才干和人格魅力,是他身經百戰、指揮有方、屢建戰功和勇于開辟新區工作的工作作風,是他凸顯的勤奮好學、開拓進取的執著精神和優秀品質,是他能嚴格掌握黨的政策的良好政治素質。在領導進藏人員及西藏人民在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保衛祖國邊疆的偉大歷程中,國華同志所展現出的文韜武略、高度的政治遠見和高超的指揮藝術,沒有辜負劉鄧首長當年對他的期盼。
國華同志為解放西藏、建設西藏、保衛祖國邊疆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西藏人民永遠銘記他!我們這些“老西藏”永遠懷念他!
(編輯 姚建萍)
(作者是第18軍52師原副政委、中共西藏
自治區黨委原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