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瑤
摘 要:長期以來,教師教學總怕學生不能理解,希望面面俱到,把文言文教成古漢語,將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可言,學生成了筆記、背誦的機器;或者脫離雙基,教師大講特講其藝術特色、人物形象。學生雖聽得津津有味,但合上書本,又覺得似無所獲。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選取精當的教學策略,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其樂學、會學。
關鍵詞:文言文;圖像;言語
文言文也叫古文,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它是在古代漢語口語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一種簡潔、典雅的書面語體,有著獨具特色的古樸之美——文美、韻美、意美、境美。因此,必須認真分析學習對象的心理規律和學習資料的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架構有效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古文。如何讓高年級文言文教學走出教與學的低谷,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巧用圖像,降低陌生感
文言文的語言習慣與現代文有所區別,枯燥地運用已知的注釋串講,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顯然不易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相反會覺得干癟乏味。對小學生來說,文言文畢竟是一種陌生的課文,“之、乎、者、也”晦澀難懂,又不好讀,所以小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時,教師要營造學習古文的氛圍。如,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課伊出示《伯牙鼓琴圖》,在古色古香的圖畫中,我款款介紹子期和伯牙:“同學們,讓我們走進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們看到的這幅畫叫《伯牙鼓琴圖》。你看,圖中這位入神彈琴、一身長袍、達官貴族打扮的就是晉國的上大夫——俞伯牙;而這位凝神聽琴的,卻是青布包頭、兩截布衫、勞苦大眾的穿著,他是楚國的一個樵夫——鐘子期。”聲、色、畫加上教師的深情敘述,消除了年代的隔膜,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濃厚的古文學習磁場。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配上合適的圖像,能夠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像中把握課文的內涵,無需老師做過多繁瑣的講解,真正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深刻。
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有一個“讀懂—提升—拓展”的過程。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學習文言文的最終目的是能讀懂文言文。在學生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要適當增加他們的閱讀量,讓他們運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識去閱讀,在閱讀中加深對文言文知識的理解,反過來又作用于閱讀。這個互相促進的過程,既是鞏固知識的過程,更是使知識達到遷移、能力得到鍛煉的過程。例如,教學《楊氏之子》這篇課文時,我向學生推薦《世說新語》中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讓學生自讀,能背誦更好。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學完《兩小兒辯日》,我組織學生進行改寫練習,或者課本劇表演。學生寫作興趣高漲。
我發現在學生的眼中文言文再也不是深奧、乏味的“之乎者也”。學生充分地將文言文課文內化為自己的靈動文字。這樣既鞏固了對課文的學習,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培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三、古文新寫,習得言語
近幾年,文言作文是考場作文中的稀有品。2001年南京考生以文言文寫成《赤兔之死》,贏得滿堂喝彩,成為當年高考作文的扛鼎之作。2003年北京學生也用文言寫成的《轉折》滿分作文。小學高年級安排文言文課文為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做鋪墊。筆者認為,除了加強文言文的閱讀量外,適當的文言文仿寫練習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文言文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的興趣。文言文簡潔、凝練、富有想象力。寫作淺易的文言文是學生個性的一種體現。如何寫好淺易的文言作文,我認為仿寫古文經典不失為一個好的練兵場。
我上古文《伯牙絕弦》,在學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時,我讓學生進行一個仿寫,即仿照前面的句式,讓學生寫一寫: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_______,________!”交流時,學生這樣寫道: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春風!”志在明月,鐘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圓月!”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學生不僅掌握了語言的規律并學會了運用,而且在仿寫的過程中向我們展示了伯牙鼓琴的絢爛樂章。這樣的仿寫,既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促進了文本的理解,而且學生對古白話文有了更多的認識,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的內容,與現代文閱讀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又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重視學生對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培養,采取多彩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創造性地學習古詩詞,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和智慧。
參考文獻:
潘亞聰.提高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