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向互動的過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眾所周知,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地處城郊地區的學生言語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和城市學生相比,他們眼中的世界不及城市學生那么廣闊,交際中自然不及城市學生見多識廣,說話頭頭是道;和農村學生相比,又缺少他們生活中天然的山水田園、自然風光,所以生活會略顯單調。針對城區學生的口語交際現狀,如何充分開發口語交際的資源是一門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聚集學校的周邊環境,開發口語交際資源
城郊地區一般處于迅速開發與發展的階段,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很多投資項目和環境建設日新月異。作為教師,要用敏捷的觀察力去捕捉這些資源,引導學生發現周邊的變化。比如,我們學校地處淮安市經濟開發區。周邊有很多大規模的企業進駐本區。如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雙眼感受身邊的變化呢?口語交際課上,我們從這里開發資源,給學生制訂一系列參觀計劃:組織到附近的工廠參觀訪問,拍照記錄參觀的過程,采訪身邊的工人,記錄他們工作的感受。口語交際課上,學生可以帶著自己參觀、訪問的第一手資料,圖文并茂地進行介紹,同時相互交流自己參觀采訪的體驗。開發區還投資開發了很多種植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地方特色,比如南馬廠的西瓜已經作為一種品牌打入市場。針對這些地方資源,我們引導學生向瓜農們了解西瓜的種植過程、品種、口感等,諸如此類,學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在介紹一種家鄉特產時,便能娓娓道來、繪聲繪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口語訓練上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根據口語訓練內容,為學生營造接近生活實際的交際環境。這種環境的創設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捕捉說話的內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的口語表達更準確、更生動。所以,通過參觀、采訪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情境,會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二、放眼學校的實踐活動,開發口語交際資源
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的大好機會,每一學期,學校都會組織學生進行集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類:旅游式、參觀式、體驗式。如何挖掘實踐活動的資源,讓它成為口語交際的內容呢?
1.旅游式:綜合實踐的旅游一般是短線旅游,一般選取的是自然風光比較優美的公園、園林等,這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親近自然的機會。當然,要想讓這短線的旅游變得有意義,打破傳統的看看風景、吃吃玩玩的旅游局限,需提前做很多的工作,比如,讓學生去搜集和景點有關的介紹,全面了解景點的特色,鼓勵學生設計有趣的班級或小組活動游戲,通過這些方式,學生不僅可以觀賞到美麗的風景,還能了解景點文化,全面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旅游結束,這次活動中的任何一個點都可以成為我們口語交際的話題。
2.參觀式:在實踐活動中,還會組織學生去參觀一些教育基地,如周恩來紀念館、吳承恩故居等。我們會圍繞一次參觀搞系列活動,如要參觀周總理故居,我們會組織學生讀和周總理有關的書籍,看周總理有關的影片,朗誦贊美周總理的詩文。在具體的活動中,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被點燃,他們就會有一種迫切表達的欲望。
3.體驗式: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還有很多體驗式活動,如職業體驗館、到種植園做一天小農夫等等。可以說,體驗式活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社會實踐活動方式。如何讓體驗活動變得更真實,在體驗活動之前,我們會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所要體驗角色的特點,認真準備才能真正體驗深刻。
充分挖掘社會實踐活動的資源,讓它成為學生口語交際的課程內容,正是我們努力在做的事情,事實證明,來自學生生活實踐的內容,他們才愿意與別人分享。
三、整合家庭的生活特色,開發交際資源
城郊學生最大的特點之一在于家庭文化結構差異很大,就我校而言,有的家長是大學城的高級知識分子,這是標準的知識分子家庭特色;有的是經營各種店鋪的個體老板,這是典型的商業型家庭結構;有的是農副產品種植、養殖大戶,這是典型的技術型家庭結構,當然也有上班族的、農民的。不同的家庭特色也是口語交際課程內容開發的重要資源。我們可以定期開展一些家長和學生的互動活動,營造一些家長和學生交際的氛圍。如,讓大學城的家長來給學生講電子和我們生活的關系;讓養殖員給我們講解養殖的知識;讓個體老板來現場教大家如何賣東西。學生對這些內容可感興趣了。
表達首先要有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話題從哪里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以上是我們針對城區學生口語交際現狀,多渠道開發城郊小學口語交際的教學資源的點滴做法,相信有了這些內容,我們口語交際課程一定會變得豐富多彩的!
參考文獻:
李梅.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資源的開發[J].林區教學,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