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娟
摘 要: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培養有創造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拓寬思路,激發創新。兒童的生活、活動是有限的,憑空想象、閉門造車是創作不出優秀作品的。教師應注意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動和想象空間,讓他們去發揮自己的特長,表現自己的個性,用自由的心靈感受世界。
關鍵詞:觀察;創造;語言表達
美術是一門綜合性科目,一堂好的美術課,應該既傳授應掌握的美術知識,同時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應該采取多途徑將美術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生活是知識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美術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那如何用好、用活、用深這些資源呢?就讓我們走進生活,通過實踐來摸索其中的奧秘吧!
一、美術觀察走進生活
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要學生學會創作,首先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從人的心理發展的認識過程來看,創作的過程就是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過程,沒有感知生活的基礎就不可能產生豐富的想象,創作便成了“無源之水”,兒童的創作過程無疑也是這樣。
兒童的生活、活動是有限的,憑空想象、閉門造車是創作不出優秀作品的。我們應注意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動和想象空間,讓幼兒去發揮自己的特長,表現自己的個性。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幼兒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觀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們成人眼中觀察到的東西強加到他們身上,要求他們表現出成人眼中的世界,因為孩子們習慣用他們自由的心靈感受世界。情感教育理論指出:認識源于情,超于情,導引情,有情才能進行創作,作品有情才有生命力,創作成功的關鍵是情感因素的外顯。在兒童時期,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對美、對生活的敏悟以及興趣和感覺的持續。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從而給予學生更為直觀與豐富的觀察和感悟。
二、美術創作走進生活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指出:“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這一規定較好地打破了傳統美術以繪畫為主的思想,美術應是培養學生多元思維、綜合表現力的教育,要求學生學習使用各種工具,學會尋找身邊的各種媒材,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大膽地記錄與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發展創造力,傳遞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生活中有著無窮無盡的創造資源,就看我們如何帶領學生去尋找與利用了。
三、美術語言走進生活
對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同樣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學生要確切地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就必須有較好的語言能力。感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密不可分,一個人的藝術感受能力弱,他就不可能選擇恰當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他有了藝術感受之后,再通過恰當的詞匯表達出來,感受就會得到強化。所以,語言能力也能從另一方面體現一個人藝術素質的高低。
小學生由于受社會、學校與家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言語素養偏低的狀況普遍存在。一般學生在評論美術作品時,只會用“我很喜歡那幅畫,因為它畫得很漂亮”“我覺得它非常美”等簡單語句來描述表達。其實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掌握評論的方法,不善于組織語言把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深入開展美術評論還需要能分析作品,講出自己獨特的認識和情感。我們平時的教學除了要鼓勵學生敢畫、敢想、敢評之外,更重要的還要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作品的描述與思想的表達。因此,我們必須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有目的地培養這種能力。
四、美術活動走進生活
如果說美術課堂是美術教育的革命基地,那美術活動則是另一片廣闊天地。由于受美術課堂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生無法開展一些較大規模的創作,所以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可以作為課堂的延伸,讓學生從更寬、更廣的角度感受美術對于生活的重要。這是小學美術走進生活不可忽視的重要區域。如,“美術親子活動”: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參與一些大規模的、有特別意義的美術創作活動;“讓每一堵墻會說話”:用自己的畫來美化周邊的環境,在我們的校園里、大街上有很多白色的圍墻,孩子都可以用自己的畫,使之成為美麗的風景線;“環保服裝設計會”:巧妙利用廢舊材料設計制作美麗衣裳;“百米繪畫長卷”:用自己的畫來告訴人們一些真、善、美的東西;“節日,讓我的家(教室)更美”“童話劇的表演讓我來做手工”“漫畫,讓我們的校園更特別”“春天,讓我們做個風箏來放飛”……美術活動的天地巨大無比,是美術課堂所無法取代的。
美術學習的范圍不僅局限于美術自身的領域,而應多途徑地與各學科相聯,從而使學生學會在新情境中探究,發現與美術有關的各種問題。
例如,與語文活動結合,進行童話劇、課本劇等故事表演,從設計角色形象、用各種材料制作服飾、道具、布景、海報、樂器、布置舞臺等,都可以讓學生大膽嘗試。還有與音樂、數學、體育、科學、生活勞動等課程的結合。
總之,通過不同的途徑探索讓小學美術走進生活,為的是讓學生喜歡美術,能積極主動地用心靈進行創作,使學生的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春生.美術教學實施指南[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美]羅思菲德.創作與心智的成長[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