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輝
岡察洛夫曾經說過:“我只能寫我體驗過的東西,我思考過和感覺過的東西,我愛過的東西,總而言之,我寫我自己的生活,和與之長在一起的東西。”這說明寫作來源于對生活的體驗,如果沒有對事物的仔細觀察,沒有情感的體驗,沒有對生活的想象,也就不會有寫作的沖動,就不可能寫出好作文來。慢慢地,我在作文教學中做出了一些改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打消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消滅作文內容中“假、大、空”的現象,改變學生作文的“抄、背”陋習,讓學生體會寫作的快樂!
一、寫作興趣的激發
什么是作文?《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作文】寫文章(多指學生練習寫作);【作文】學生為練習所寫的文章。這實際上告訴我們作文就是學生學習寫作和享受寫作成果的過程。
談到如何讓學生學習寫作,可能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辦法。但我認為學生學習寫作首先要解決學生寫作興趣的問題,也就是學生想不想寫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寫作的欲望,學生才能樂于學習、主動學習。
寫文章,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讀書人的事,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要想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就要打消學生對寫作的神秘感和畏懼感,讓他們明白寫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經歷過的以及感悟到的用文字按一定的順序和方法記錄下來。
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認為要從他們最感興趣的東西入手,讓他們有話可說。今年春節開學不久,我發現孩子們經常聚在一起比誰的壓歲錢多,交流討壓歲錢的心得。于是我因勢利導,在作文課上以《壓歲錢》為題,組織了一場專題交流會,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討壓歲錢的經歷,說一說自己的心得。結果整個課堂異常熱鬧,學生表達欲望也異常強烈,直到快下課了還說個不休。于是我布置了課后作業——寫一篇關于討壓歲錢的短文。第二天當我翻開學生的作文本時,我發現,每個學生都寫得極其精彩、生動。其中有一個叫何××的孩子這樣寫道:“賺錢了,賺錢了……一個字‘爽。你會問我今兒為啥這么高興?因為今天是大年初一呀。大年初一有什么高興的?哈哈……那你就健忘了,因為今天我們可以名言正順地向大人們‘勒索壓歲錢了。”
我趁熱打鐵,又組織了一場“壓歲錢是什么?”的辯論會,寫一篇《我的壓歲錢》日記,談談壓歲錢背后的故事,挖掘壓歲錢中包含的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感恩親人,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一次作文訓練就這樣完成了,可學生誰也沒感覺難,只是感覺意猶未盡。
二、寫作素材的積累
學生有了寫作興趣還不夠,還需要有寫作的內容。小學生好奇心重,喜歡小動物,喜歡花花草草。這些就為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老師要善于把學生的目光引向他們身邊熟悉而真實的生活,留心周圍的一切,隨時把有用的東西記下來。
三、注重情感體驗
情感是文章的靈魂,只有帶著滿腔的熱情融入生活中,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快樂與精彩,才會發覺身邊的一切是那么美麗動人。
又是一個春天,空氣是那么清新,到處充滿了勃勃生機,大地綻放出千萬種色彩,散發著泥土的芳香。于是我組織了一次春游,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春天,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臨出發前,我告訴他們,一定要用眼去欣賞春天的景,用心去體驗春天的美。學生高興極了,像一只只快樂的小鳥,嘰嘰喳喳地飛進了春的世界。在后來的作文中,有學生充滿感情地這樣寫道:“我赤著腳站在江邊的草毯上,感覺腳下軟綿綿的,小草的清香沁人心脾,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溫暖的春風就像媽媽的手輕輕撫摸著我的面龐。太陽公公那么慈祥,照得人暖暖的。你瞧,岸邊的野花在浪花的輕撫中,揉弄著黃眉綠眼,舒展著輕軟的胳膊,垂柳伸出了嫩綠的葉子,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乳汁。成群結隊的小蝌蚪游來游去,它們是不是在焦急地尋找自己的媽媽?幾只黑色的燕子從江邊輕捷地掠過,嘰嘰地叫著,好像在大聲抒發自己內心的激動……”
這樣的課外活動,不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還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學會了在寫作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
四、放飛想象,讓創新在作文中飛揚
探索欲望強,愛幻想是兒童的天性。在作文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講實話、訴真情以外,還要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思維的束縛,不要受范圍的限制,大膽想象,勇于創新。一旦點燃了學生想象的火花,那爆發出來的能量將是驚人的。
五、參與評改,體味成功,鞏固興趣
作文寫完后,要讓學生參與評改。因為參與評改,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又重視了學生情感的真實性和思維的多向性、創造性,讓學生明白不是“為文造情”,而是“為情造文”,明白寫作就像說話,是交流的需要,是“言為心生”,而不是無病呻吟,胡編亂造,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只要我們靜下心發掘,你會發現每個學生天生都是作家。
參考文獻:
鐘文鑾.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初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