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亞麗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打工群體的日漸壯大,校園里的留守兒童也呈現出上升趨勢。這些“留守”兒童因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引發了一系列的教育問題。如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中等或偏下,一些留守兒童由于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課堂上不專心致志聽講,課后作業完成的質量不高。最讓人擔憂的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造成這類留守兒童多數缺少親情關愛和良好的教育引導,自信心差、人際關系不融洽、自卑心理嚴重。還有一些留守兒童行為散漫、品德不良、厭學等。如今,“留守兒童”問題已備受關注。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雖然無法改變某個家庭的命運,讓孩子擁有一個完整的教育環境,但是針對不同的“留守兒童”的情況,為他們提供正確的心理導向,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我們責無旁貸。
一、指導訓練“留守兒童”的行為規范
學校可以針對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指定專業教師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日常的行為規范的指導和訓練。結合實際開設相關的校本課程、德育課程,比如,開設學習方法指導課、文明禮儀課程,開展心理健康講座等。還可以通過設立“心理咨詢室”“心靈傾訴信箱”“親情視頻室”“親情專線話吧”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學校要多創造條件讓留守兒童與父母或監護人及時聯系、定期溝通。班主任老師也要更關注留守兒童,組織他們多參與文體藝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能力、提升素質、健康成長。
二、溺愛型“留守兒童”的引導策略
由于很多“留守兒童”生活在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身邊,因父母不在身邊而得到了更多的疼愛。在生活上,他們衣食無憂,大手大腳,隨意性很強;在性格上,散漫驕傲,自以為是,從不把別人放在心上,缺乏社會責任感;在學習上,怕吃苦,不思上進。這樣的孩子被“寵”壞了,雖然會經常做錯事,但總會被老人們以各種理由原諒,結果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偏激、不服管教。對這些在“蜜罐”里長大的“留守兒童”,我的引導策略就是嚴格要求,絕不放縱,讓他們懂得獨立、懂得奉獻,不要只做溫室里的花朵,要能經受風雨,禁得起挫折,有“甘苦”意識。
三、自卑型“留守兒童”的主攻方向
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寄居在親屬家或鄰居家里,甚至被“長期托管”了,這樣的孩子缺少親人的關注,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在生活上,他們很被動,處處受人牽制,聽別人的安排,很多要求都得不到滿足;在性格上,因心情長期壓抑得不到釋放,造成了自卑、敏感、抑郁、易怒的性格特點;在學習上,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不濃,經常精神不振,這樣的孩子心理防線最為脆弱,容易受到傷害,也很難抵抗外來誘惑,是最容易出事故的一類“留守兒童”。對這些身處逆境的“留守兒童”,我的主攻方向就是“師愛+友愛”,根據這些孩子的實際情況,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在思想上開導他們,讓他們有“家”的感覺,我還鼓勵其他學生和他們交朋友,讓他們性格開朗起來,在團隊生活中感受溫情和友情,彌補家庭環境的缺憾。
四、墮落型“留守兒童”的教育航向
有一小部分“留守兒童”因遠離父母,無人關愛,得不到正確的教育,從而自甘墮落,同一些不良少年交往,沉迷網絡,甚至于干一些非法勾當。在生活上,他們無人問津,缺少規律,很隨便;在性格上,暴躁易沖動,經常傷害他人,有些不可理喻;在學習上,不思進取,有厭學情緒,害怕學習,還對他人的學習造成了負面影響,這樣的孩子報復心理和逆反心理極強,對老師的管教有抵觸情緒,處理不好,后果不堪設想。對這些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留守兒童”,我們的教育導向是走進他們的心靈,找出造成他們墮落的原因,同他們一起面對。我對他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是朋友”,第二句話是“我相信你”。這兩句話是開啟他們心靈的金鑰匙,因為這些孩子們的自尊心和自卑心同時存在,最渴望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在真誠的溝通之后,他們會感受到我最無私的愛、最寬容的心,在“愛心+信心+恒心”的攻勢下,心靈受到震撼,一步步走出心靈的誤區,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當然,這需要教師有足夠的勇氣和心理準備,否則可能前功盡棄。
“留守兒童”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存在著,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為他們創設一個和諧、舒適的教育環境,幫助他們調整心態,是我們教育者可以完成的工作,也是可以做好的工作,讓我們用最好的心態去善待每一個“留守兒童”,使他們擁有一顆純潔、健康、充滿陽光的心靈,尋找回遺失的美好童年。
參考文獻:
黃宇波.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2012.